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赵炎秋:培养青年学术人才 助力“三大体系”建设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是新时代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崇高使命,也是社科类学术期刊的奋斗目标和神圣职责。
    学术期刊是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发表的重要平台,然而学术期刊本身并不生产社科成果,学术期刊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由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由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水平决定的。从理想的角度看,学术期刊发表学术成果,应该主要关注成果的学术质量本身,不应过多地考虑成果作者本身。然而现实中,由于各种原因,仍有很多学术刊物在发表学术成果时,针对成果作者的年龄、职称、工作单位等外在因素设置了一些歧视性的门槛,提出了一些不合理的规定,这些门槛与规定一定程度地影响到青年学者(以副教授、讲师、在读博士和博士后人员居多)研究成果的发表甚至将其排除在发表的行列之外。这种现象亟待纠正和解决。
    党和国家领导人一直重视青年,重视发挥青年的作用。毛泽东早就指出,“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1]习近平认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2]青年是社会中最有活力、最有创造力的群体。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同样不能忽视青年学者的力量。因为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三大体系”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久久为功,需要老中青三代学者的共同努力。老年学者和中年学者虽然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成果丰硕,但他们留下的空白,需要青年学者填补。而青年学者的成长,需要良好的环境。如果环境对他们不利,必然影响他们的成长,并最终影响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和“三大体系”的建设。
    学术期刊不仅是学术成果的发布平台,也负有引领学术研究、培养学术后备人才的重任。扶持青年学者,学术期刊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相对于学术上已经成熟的中老年学者,青年学者有其不足的地方。他们的思维训练还有所不足,知识面有待扩展,思想有待深刻,论证有时不够严谨,文字有的不够老到,加上学术地位不高、名气有待积累,对于刊物来说,发表青年学者的研究成果不如发表中老年学者的成果保险,有时也不会产生中老年学者那样的学术影响力。但青年学者思想敏锐、容易接受新的思想和前沿知识、敢于创新、敢于提出新的观点,这又是中老年学者有时达不到的。给青年学者研究成果的发表施加障碍,甚至限制其成果的发表,不仅会影响青年学者的成长,也会影响到学术期刊自身的发展。因为这不仅排斥了学术界最有活力的群体,影响自己的稿源,也有可能遗漏某些创新甚至天才的思想。长久下去,不利于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和“三大体系”的建设。
    学术刊物应提高自身的责任感,消除青年作者成果发表的障碍。自然,学术刊物并不是一个完全独立的实体,它的运作要受到整体的学术环境、相关机构和种种评价体系的限制。如果大环境不利于学术期刊发表青年学者的成果,要学术刊物勉力而为,也有一定的困难。因此,要为青年学者的研究成果创造良好的发表环境,还需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但学术刊物不能消极地坐等学术环境的改善,而应积极地参与到学术环境的改善中来,成为学术环境改善的重要力量,主动承担培养青年学术人才的重任,助力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和“三大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949—1967)》第3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248页.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3页.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文学研究》主编)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