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举善:打造新时代文艺理论的生态之美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08:11:04 未知 龚举善 参加讨论
【学者简介】龚举善,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副会长,全国报告文学理论研究会副会长。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1月10日发表评论员文章《发展无愧于新时代的中国理论》。该文基于奋力实现新时代理论学术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发展目标,正视当前理论学术现状与新时代中国实践不相适应、不相匹配的实际情形,深刻反思了不同程度存在的“为学术而学术”、观念论研究范式以及狂欢心态诸问题,重点论述了中国实践所具有的独特性、深刻性、复杂性和开放性,吁求自觉追寻理论之于实践的解剖力、把握力、解决力和引领力,以构建代表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应有水平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应该说,这是一篇既有现实针对性又富于学理思辨性同时不乏理想与激情的好文章。受此启发,我想简要谈谈打造新时代文艺理论生态美的话题。 新时代文艺理论的生态美,内含三个基本维度:原生美、共生美、和谐美。 首先,在生态本原上,敬畏文艺理论的原生美。所谓文艺理论的原生美,是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必然生成和发展的特性,具体体现为本原性、创造性以及据此而来的独特性。新时代的中国具有自身原生性的独特国情,有着创造性审美反映的文艺形态,自然也应该拥有关于这些文艺形态的不可仿制的理论概括和科学总结。这意味着,打造具有新时代特色的中国文艺理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时,不能盲目复古或一味媚外,而必须依据中国具体的、丰富的、鲜活的文艺实践,及时总结和科学归纳具有民族特质文艺理论资源中的中国经验,寻求适合新时代品质的文艺理论阐释逻辑,构建体现本土气度的话语方式和理论形象。 其次,在生态机制上,尊重文艺理论的共生美。文艺理论的共生美,指相关文艺理论形态之间的彼此关联性和相互依赖性。具体而言,新时代文艺理论的共生美指涉四个基本层面:一是中国特色文艺理论新形态与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伟大实践之间的互动美;二是新时代不同门类、不同文体、不同风格、不同流派文艺理论的多样性及其相互之间的互证美;三是中华民族文艺理论资源及其体系之间“多元一体”的互鉴美;四是中国新时代文艺理论共同体与世界其他国家、民族、地区相关文艺理论形态之间的互映美。这就要求我们,在构建新时代文艺理论“三大体系”时,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观的指导,也要奉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两用”原则,同时还要高度尊重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新时代文艺理论形态间的相生相融、共进共荣的生动格局,并将其有效纳入中华各族人民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之中。 再次,在生态价值上,追求文艺理论的和谐美。文艺理论的和谐性,既指文艺理论本身的自律自洽性,也涵括文艺理论与相应的文艺实践之间以及不同类型不同风格不同流派文艺理论形态之间的和谐关系。新时代文艺理论的和谐美建基于原生美和共生美的基础之上,是文艺理论生态之美的高级价值目标。打造新时代中华民族文学艺术及其理论形态共同体,必须尽可能谋求文艺理论多方面的和谐性。文艺理论这种内在的和谐性追求,在其效应文化功能系统中往往外化为亲和力。细加辨析,文艺理论的亲和力由低至高依次指向三个阶次:一是理论整合对于文艺实践的追踪力;二是理论建构自身形象的展示力;三是理论品格之于前行途中新的文艺实践的引领力。毫无疑问,新时代的文艺理论只有源于新时代的文艺实践,在指导新时代的文艺实践中不断接受检验,并在不断被检验的过程中持续追踪新的文艺实践、指导新的文艺创造,才能真正彰显出永不褪色的进取姿态和永续发展的生命活力。 就本质而言,新时代文艺理论及其应然意义上原生美、共生美、和谐美,属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百草园的正色,是文艺理论观念创新、知识创新、方法创新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文化自信的有机内容。1990年年底,费孝通曾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一处理不同文化关系的十六字“箴言”,我们相信,这一箴言同样适用于期许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更加亮丽、更具希望的未来!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刘方喜:奋力谱写无愧于时代的壮丽篇章
- 下一篇:刘文飞:纳博科夫与蝴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