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泓峻:发展立足于中国实践的中国学术


    
    【学者简介】泓峻,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中心教授、执行副主任,博士生导师。
     
    《发展无愧于新时代的中国理论》一文对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提出了一些十分尖锐的问题。它促使我们思考:当把自己定位为一个以学术研究为终身志业的人时,我们的价值在哪里?当把自己的一生贡献给一个学科时,我们所从事的学科的价值在哪里?进一步讲,我们这个时代的整个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价值又在哪里?怎样才能使当代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走向真正的繁荣?
    在一步步逼出这些问题的时候,这篇文章是要阐发一个道理,那就是一个在中国当代从事学术研究的学者,一个在中国当代存在的学科,以及作为一个整体的中国当代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需要与中国当代丰富的社会实践发生联系,需要考虑怎样去服务于中国当代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需要,需要融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当中。
    当然,一个学者学术研究的价值可以从多个方面去理解。一般来讲,如果能够凭借一己之力推进学科内部的某个具体问题走向深入,就能使学者获得一种成就感。但其作为一个研究者最终的价值,是建立在学科自身价值的基础上的。在当下,如果一个学科设置的问题与中国正在开展的丰富的社会实践无涉,与中国当代社会进步与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无涉,游离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之外,所做的是一种空疏的学问,那么它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在空耗进入这个学科的学者的生命。
    问题是,这种情况在当下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并非危言耸听。而如果不做上述的价值追问,一个学者完全可能被一种虚幻的自我感觉所蒙蔽。不是吗?在学科内部,当前的知识与问题可以由之前的知识与问题自然衍生出来,层出不穷;在学科内部,同行间有自己的评价标准,同行间可以相互赋予各种荣誉,这一切足以满足学者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去追问这个学科存在的价值是什么,这个学科所设定的问题的价值是什么,反而会让身在其中的人感到奇怪而多余。而如果没有了对学科之外的世界的关注,没有了用自己的学术研究去解释社会实践、介入社会实践、解决社会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的冲动,那么一个学科的学术研究只能成为《发展无愧于新时代的中国理论》一文所说的一个小圈子里的狂欢。
    实际上,在社会中,一个学科究竟能够占据怎样的位置,获得怎样的发展机遇,是否能够获得人们的尊重,不仅与这个社会的现实状况与文化环境有关,也与学科对这个社会各个方面介入的程度有关,还与学科对这个社会发展所能够作出的贡献有关。这个问题,讲得直白一点,就是学科在社会中的作用,决定着人们对它尊重的程度,决定着它在这个社会中的位置,决定着它在一个特定的时代里是否能够健康繁荣地发展。当学科只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自嗨”时,就会失去发展的资源与动力,最终的命运很可能是走向衰亡。
    一个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作为一个整体,也可以如是观。当然,每一个时代都会有自己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但是,不同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创造的思想成就、理论成就、学术成就是有很大区别的,其在一个民族发展历史上,乃至于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的地位,也是有很大区别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本身需要历史机遇。一个过于平庸的时代,很难产生伟大的思想、创新性的理论、大气象的学术。但是,如果一个时代的学术脱离实际、不去回应自己的国家、自己人民的现实关切,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没有关联,即使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里,同样会错过繁荣与发展的机遇。
    在我看来,这就是《发展无愧于新时代的中国理论》一文所试图向我们传达的信息。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