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现代文学 >

“萧红现象”的文化意义(4)


    参考文献:
    [1]斯诺、安危:《鲁迅同斯诺谈话整理稿》,《新文学史料》1987年第3期。
    [2]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94页。
    [3]孙延林:《萧红研究(代序)》,北方论丛编辑部:《萧红研究》,哈尔滨出版社1993年版,第5页。
    [4]茅盾:《呼兰河传·序》,萧红:《萧红全集》,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第120页。
    [5]石怀池:《论萧红》,石怀池:《石怀池文学论文集》,上海耕耘出版社1945年版,第92页。
    [6]骆宾基:《萧红小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64-65页。
    [7]萧红:《破落之街》,萧红:《萧红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
    [8]萧红:《失眠之夜》,萧红:《萧红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152页。
    [9]张国祯:《民族忧痛和乡土人生的抒情交响诗——评〈呼兰河传〉》,《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2年第4期。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