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 | 人民至上:中国共产党的价值形塑 “人民”是一个历史的、政治的范畴,反映了一定社会的政治关系。“人民”几乎是中国共产党言说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语,为人民代言,为人民谋利益,是中国共产党一直高扬的政治追求。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所形塑和践行的最根本的价值观和最具吸引力的道义高地。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人民至上”的真正内涵。 01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古今中外的历史早已证明,群众是历史的主人,是“真正的英雄”,任何想在历史上有作为的人都要向人民学习。毛泽东曾指出,无论什么事,“没有满腔的热忱,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 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从各方面强调,“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必须从思想和感情深处把人民群众当主人、当先生”;“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治国理政、管党治党的智慧和力量”;“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向人民学习,紧紧地与人民连在一起,才能谈得上推进党的事业。 习近平总书记说:“历史在人民的探索和奋斗中造就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又造就了新的历史辉煌。”这其中的历史观就是唯物史观,也就是人民创造历史的观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一方面要积极有为,锐意进取,立足现实,谋划未来;另一方面又要认清社会发展规律,尊重人民的创造性,为社会中各方面的人才搭建平台,让未可知的创新尽可能地涌现出来。 02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939年2月,在致张闻天的信中,毛泽东最早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概念。1944年,他在追悼张思德所作的讲话中,把“为人民服务”明确为对我军我党和一切革命同志的普遍要求。1945年,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他再一次强调:“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就是这个军队的唯一的宗旨。”在中共七大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写进了党章,成为党的宗旨。1957年3月18日,毛泽东在山东省级机关处以上党员干部会议上发表讲话,他强调:“共产党就是要奋斗,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 习近平总书记也反复地叮嘱:“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任何时候都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可以说,这样一种人民利益观,充分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俄罗斯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谈道:“中国共产党坚持执政为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作为国家领导人,人民把我放在这样的工作岗位上,我就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牢记责任重于泰山,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兢兢业业,夙夜在公,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广大党员干部也要把追求国家富强追求人民幸福,追求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毕生任务。 03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毛泽东指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想问题从群众出发就好办”;“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 1956年,党的八大进一步强调了群众路线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为人民服务、向群众负责、遇事同群众商量和同群众共甘苦的工作作风”;二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和其他多个场合,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过要坚持群众路线的问题,其中比较全面的表述是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 04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从2013年6月开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始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出了一个崭新的号召——“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此后,他在多个场合,针对不同的领域和工作,多次谈到了这一取向和要求,外延不断扩展,内涵不断丰富。其中主要集中于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精神财富的生产。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使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时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 二是物质财富的生产。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提到,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 正确处理与人民的关系,提出对人民的正确态度,标明为人民做什么、怎样做,是中国共产党的一种优良的传统。可以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胜利的根本经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后,面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更加广泛,人民的视野更加开阔,人民的眼光更加明亮。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才能察民情、解民怨、惠民生。 推荐阅读 来源:人民出版社读书会微信公众号 责编:周凤玲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