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清如许 译笔生豪情观《哈姆雷特》剧后重忆翻译家朱生豪先生(3)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02:11:06 光明日报 朱小琳 参加讨论
二 生豪先生译莎自见风流。 莎士比亚戏剧大部分为诗体剧。一位学者曾评说:只有诗人方得译出诗人之剧。中国文学翻译中诚然有诗人译诗之传统。伯公在他的新旧体中文诗词方面是极富才华的;不但如此,他的英文诗歌创作也十分有灵气,具有清新自然的田园牧歌风格。 然而,莎剧如按中文诗体来译,难度极大,且在语言文字的使用上受限颇多,最终,生豪先生决定用散文体来翻译莎剧。 尽管如此,生豪先生在处理剧本中的歌词及念白时,仍尽量采取诗体形式,在韵律、节奏和意境的把握上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以图存留莎翁原本的风貌。特别是针对不同的戏剧场景,分别采用了自由体诗或诗经体、骚体、古体诗等中国传统诗歌体裁,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原文中角色所处的环境与情绪,竭力避免翻译文学中通常会出现的“洋味”和陌生感。 自1954年以来,“朱生豪散文体译本在大陆以单行本、戏剧集、校订补译本全集、选集、英汉对照(注释)版等多种方式出版,出版延续时间之长、出版频率之高、印刷数量之大可谓空前,超过任何其他莎剧中译本”。“仅在版权保护期内已发行32.38万套全集。”④ 不仅就发行量而言,朱译本为国内最多,其社会影响也是最广泛的。人们所津津乐道的莎翁名句,如“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哈姆雷特》)、“慈悲不是出于勉强,它是像甘霖一样从天上降下尘世;它不但给幸福于受施的人,也同样给幸福于施与的人”(《威尼斯商人》)等均出自朱生豪的翻译。 莎剧中那些已经被广为接受的经典剧目译名,如《仲夏夜之梦》《驯悍记》《皆大欢喜》等均为朱译手笔。这些译名既体现了原著的内涵,也是译文汉语言归化的传神之作。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所长陈众议研究员在2012年纪念朱生豪百年诞辰时曾说—— “对于我国译界,乃至整个现代文坛,朱生豪先生是一座高山。他使后人仰视的,不仅仅是他作为翻译巨匠的成就,还在于他献身文学的精神和这种精神铸就的伟大丰碑。”⑤ 翻译莎剧需要的不仅是激情,也不仅是才华。梁实秋先生译莎剧,最后宣告要与莎士比亚“断绝来往”。虽为危言,并非耸听,梁公花费30余载始得译完莎翁全集,殚精竭虑。林语堂先生也曾面对鲁迅翻译莎剧的邀约,但婉拒之,言到老年再作打算。 然而,译莎非垂暮之年长者而不可为?莎士比亚本人出生于1564年,1590年前后就发表了第一部戏剧作品,此时他无非是26岁的青年。 青年般的热血激情与憧憬只有同为青年的译者才会更加感同身受,化至笔下。人民文学出版社苏福忠先生说:“朱生豪在翻译莎士比亚戏剧的时候,消耗的是他二十二岁到三十二岁这样充满才情、诗意、热情、血气方刚而义无反顾的精华年龄段!这是任何译家比不了的。”⑥ 经典的诞生从来不是偶然。生豪先生于1935年23岁之时开始筹备译莎大事,而他手头趁手的工具只有旧版《牛津词典》和《英文四部词典》。从1936年至1944年九年间,大部分译作陆续完成。由于日军侵华,译莎手稿两次毁于战乱。直至病逝,他坚持重译被毁的部分,并继续握管不辍,一共完成31部半莎剧的翻译工作。 这样的工作强度是惊人的。如1942年第二次补译毁于战火的剧本,从6月到12月半年时间,生豪先生就补译了9部喜剧。事后,在书局幸而找到残存的部分手稿,对照之下竟然发现新旧手稿几乎完全吻合!每每忆及此情此景,我都会落泪,这需要倾注多少心血和精力啊!伯公自幼体弱,是何等忘我的激情使得他义无反顾,把一生最宝贵的时光彻彻底底献给了莎翁!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感念冯其庸先生留下的文化坐标
- 下一篇:冯其庸:半个世纪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