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评《平凡的世界》:作品是作家最好的纪念碑(2)


    《平凡的世界》的第一部写成后,勉强在《花城》 杂志1986年第6期刊发。小说发表后,评论界几乎是全盘否定。路遥激愤地说:“难道托尔斯泰、曹雪芹、柳青等人一夜之间就变成这些小子的学生了吗?”
    然而激愤归激愤,路遥却认真思考自己创作的出路问题。“考察一种文学观点是否‘过时’,目光应该投向读者大众。一般情况下,读者们接受和欢迎的东西,就说明他有理由继续存在”;“‘现代派’作品的读者群少,这在当前的中国是事实;这种文学样式应该存在和发展,这也勿容置疑;只是我们不能因此而不负责任地弃大多数读者不顾,只满足少数人”;“至于一定要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现代派创作方法之间分出优劣高下,实际上是一种批评的荒唐。”
    他明白,“在中国这种一贯的文学环境中,独立的文学品格自然要经受重大考验”,“在这种情况下,你之所以还能够坚持,是因为你的写作干脆不面对文学界,不面对批评界,而直接面对读者。只要读者不遗弃你,就证明你能够存在。其实,这才是问题的关键。读者永远是真正的上帝。”他坚信:“只要广大读者不抛弃你,艺术创作之火就不会在心中熄灭。人民生活的大树万古长青,我们栖息于它的枝头就会情不自禁地为此而歌唱……”
    路遥当时才三十五岁,但他却拥有同时代许多作家所不具备的冷静与深刻、清醒与理性的思维品格。他没有盲目跟风,而是决心继续为读者写作,“个人向群体挑战”。后来有人说,路遥当年坚持固守传统现实主义阵地,是因为他不懂得现代主义。非也!路遥不仅懂,而且很懂,他在短篇小说《我和五叔的六次相遇》以及中篇小说《你怎么也想不到》中,曾娴熟地运用过现代主义的创作技法。
    路遥以极大的艺术自信心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行,相继完成了第二部、第三部的创作。就在写完第二部的时候,他健壮如牛的身体出了问题,“身体状况不是一般地失去了弹性,而是弹簧整个地被扯断”,“身体软弱地像一滩泥。最痛苦的是吸进一口气就特别艰难,要动员身体全部残存的力量。在任何地方,只要一坐下,就会睡过去……”他甚至想到过放弃、想到过死亡。结果是他隐瞒了自己的病情,在简单的保守治疗后又开始第三部创作。1988年5月25日,路遥终于为 《平凡的世界》划上了最后一个句号。
    这部小说的第二部没有在国内任何文学刊物上公开发表,第三部也只是在更为边缘的《黄河》杂志上刊发。即使这样,路遥在给友人的通信中仍明确坚持自己的创作观点:“当别人用西式餐具吃中国这盘菜的时候,我并不为自己仍然拿筷子吃饭而害臊……”
    是广播改变了这部小说的命运。1988年3月27日,《平凡的世界》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长篇连续广播”节目中开始长达小半年的播出。小说乘着广播的翅膀,飞到千万读者的耳畔。这部完整地再现了社会转型时期纷繁多变的社会现象、真实地反映社会底层奋斗者悲欢离合和心灵世界的现实主义力作,一下子征服了广大听众,并产生了强烈共鸣。小说的广播听众达三亿之多,听众来信居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同类节目之最。这部小说产生如此之大的社会反响后,迫使评论家们重新反思自己的判断,这样路遥才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可以这样说,是亿万读者把路遥推到茅盾文学奖的领奖台上的。
    荣获茅盾文学奖后,路遥仍保持着高度清醒的头脑,反复坦言:“作家的劳动,绝不仅是为了取悦当代,而重要的是给历史一个深厚的交代”;“全身心投入生活之中,在无数胼手胝足创造伟大历史、伟大现实、伟大未来的劳动人们身上领悟人生大境界、艺术大境界应该是我们毕生的追求。”事实上,在面对历史眼光的审视面前,路遥交出了一份令历史信服的答卷。《平凡的世界》不但恪守了现实主义原则,更是发展了现实主义,在新时期以来文学向“经典现实主义”回归的道路上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与作家的“才、胆、力、识”分不开。今天在“路遥热”一浪接一浪涌来的时候,我们回过头来再看 《平凡的世界》,不得不佩服路遥当年深邃的历史意识、逆风而行的勇气和坚韧不拔的创作毅力。事实上,如果没有路遥当年决绝般的担当与坚持,《平凡的世界》 这样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就不会面世,更不要说产生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了。作品就是作家的最好纪念碑。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