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少数民族文学:文学精神的延续与拓展(5)
http://www.newdu.com 2024/11/30 11:11:44 中国作家网 杨玉梅(侗族) 参加讨论
杨仕芳是新近脱颖而出的侗族青年作家,其长篇小说《故乡在别处》既是关于青春的成长书写,又是对乡村教育和乡村命运的生动展示。作品表达了对理想、爱、奉献的追寻,又展示了城市与乡村、理想与现实、贫穷与富有等矛盾体。乡村孩子走出乡村,却找不到安身立命之所,他也再回不到自己的故乡。叙事充满浓郁的抒情,人物命运隐含深刻的思考,又散发独特的侗族文化气息,内涵丰富,意蕴深远。 土家族作家田耳已深谙短篇小说写作之妙,正如有评论说的,“他拥有了一种不一样的视角,就像他的目光能够游离出自己身体之外,在某个适宜的角度平静地打量着别人和自己。这种眼光使他日益超脱于水火,日益变得轻盈”。他的中短篇小说集《衣钵》取材于日常生活,看似关于身边琐碎的不经意的描述和讲述,却从日常里挖掘到了普通人物的非同寻常之处。比如《揭不开锅》里的尹婆、《衣钵》里的李可、《老大你好》里的廖琼,作者在不动声色的叙事中把读者带入一个真实的艺术境界,又刻画出人物坚毅、纯洁、善良等性格,这样的人性其实是跨越时空的人类共性,别具意味。 在小说方面,还有很多优秀的作家作品值得我们关注。比如万玛才旦的《玛尼石,静静地敲》、严英秀的《雪候鸟》、拉先加的《一路阳光》、何延华的《乔庄新年纪事》、蒙飞的《面具》、陶丽群的《病人》、钟二毛的《旧天堂》、阮殿文的《深夜里,谁引我们上路》、马悦的《归圈》、马碧静的《马媛奶奶的口唤》、陶青林的《录音笔》、陈思安的《女作家的新书发布会》、石庆慧的《女嫁》等小说,从不同的侧面展现了我国各个民族人民在时代变迁中的命运沉浮和心灵变化。 生活中或轻或重的生命,成就散文里动人的篇章。如回族作家敏洮舟的《怒江东流去》中,赛里命丧于有着“七十二道回头弯”的业拉山,随怒江东流去之后,赛里60多岁的老父亲在怒江边默默守望……在从容的叙述中充满了对逝者的深切思念和对生命的眷念。敏洮舟多年跑川藏线长途,近几年创作了一些关于自身经历的散文,饱含生活的严酷、生命的无常和人性的善良,笔法越来越娴熟、老到,值得期待。 同样是回族作家的石彦伟,其散文也是以细腻、感人的笔力见长,比如获得冰心散文奖的作品《奶白的羊汤》,以奶白的羊汤切入生活,追忆母亲走过的一段生命历程,以小见大,意蕴丰盈。 青年作家的散文写作中也有对传统文化的深情观照。藏族作家白玛娜珍的散文《劳动的歌》以一个独特的视角展示了藏族社会的深刻转型。建筑工人有在劳动中歌唱的习惯,一栋大楼的建设过程,就是一场精彩的歌舞剧。然而,在现代化的冲击下,为了追求速度和金钱,这种从容劳作和唱歌的场面渐渐地成为了一种记忆。羌族作家任冬生的散文集《羌风遍野》立足自己的村庄,关注羌族现实生活,饱含浓郁的民族文化情结。 土家族作家凌春杰的散文集《花屋场》回望自己走过的人生路,通过自身经历思索乡村和从乡村走向城市的一代人的命运,也展示了数千年来的传统农业文明转向城镇化的深刻变革。作者从鄂西辗转到了深圳,从一个成功的经理人转型做一个有更多时间写作的文学爱好者,让心灵在文学中获得沉静,让生活在黑夜闪烁着文学的光芒。 彝族作家左中美的散文集《拐角,遇见》记录生活点点滴滴的发现和感受,在自然、朴素的叙述里蕴含着让人感动的细腻、真诚和深沉的爱。蒙古族作家曼娘的散文集《与一盏茶相遇》以茶悟道,书写充满诗意的艺术人生,饱含对自然对生命的热爱,文笔清新自然,意蕴悠长。壮族作家透透的散文集《底色》从故乡启程,书写故乡人故乡事,留下了故乡一段历史的生活与情感的记忆。在散文领域,阿微木依萝、乔丽、吴治由、伊蒙红木、曹国军、罗勇、向迅、九妹、杨犁民、朝颜等少数民族作家也写出了自己的优秀之作。 少数民族人民有着率真、质朴和浪漫的性格,喜欢用诗歌的形式来表达自我,因此,诗歌成为作家对抗世俗现实的方式。少数民族青年诗人群星璀璨,佳作迭出。如藏族诗人曹有云的诗集《边缘的琴》和康若文琴的诗集《康若文琴的诗》以高原文化的独特性为切入点进行抒写,充满对人生、对世界的独特发现和思考。壮族诗人荣斌的诗集《卸下伪装》既有先锋、前卫的探索,锋芒毕露,也有对生活、生命的真切表达,充满浓郁的抒情意味和哲思。 在2014年,佤族诗人张伟峰的《风吹过原野》、布依族诗人陈德根的《家族简史》、土家族诗人刘年的《远》、羌族诗人王明军的《阳光山谷》等诗集先后出版。此外,鲁若迪基、聂勒、徐国志、北野、王晓霞、雷子、末未、麦麦提敏、李贵明、玖合生、费城、许雪萍、吴基伟、姚文、雄黄、吴真谋、单增曲措、徐必常、单永珍等诗人也写出了众多优秀诗作。这些作品既饱含丰富的生活细节与情感内涵,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诗情。 不过,2014年度少数民族文学依然有近些年都存在的不足,比如:还缺乏展示当下时代巨大变革和社会深刻转型的具有中华气派和民族精神的作品;整体上数量多,而精品少。当前中国处于一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期,每个民族都承受着多种文明的融汇与冲突,每个家庭每个个体都经历着各种情感与思想的碰撞,这些都为作家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少数民族作家,特别是青年作家,需要以更加从容与沉静之心观察生活,把握时代,通过小题材和日常生活故事反映民族发展的重大命题,于平凡中见深刻,并通过独特的艺术技巧,精雕细刻,创造出更多的精品力作,为中国文学的多样化与丰富性作出更多的贡献。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当代文学批评研究范式的新拓展
- 下一篇:格拉宁的散文步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