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中国解释学的内在活力
http://www.newdu.com 2024/11/30 08:11:14 中国作家网 朱立元 参加讨论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解释学或诠释学一度成为国内学界感兴趣的前沿方法论,中国学者在解释学里发现了中国传统的经传注疏之学的一种新的理论再造的可能性。同时也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阐释需要自己的解释学理论。因此,创建中国解释学成为学界的理论诉求。 在刘毅青看来,作为现代人文学的中国解释学的建构应该从个案入手,从具体的经典阐释入手。刘毅青认为,以西方解释学作为参照,徐复观在具体的思想史艺术史解释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解释学理论。徐复观的解释学来自中国经典的解释学实践,是对中国解释学经验的总结,是中国传统的考据训诂的注释方法向现代解释学迈进的典范,同时又不同于西方解释学的解释方法。 正是在这一理论思考中,刘毅青的《徐复观解释学思想研究》一书从徐复观在思想史、文学批评史与艺术研究的具体阐释中梳理出其解释学思想,从思想史的角度,力图将徐复观的学术贡献还原到原初语境以及本自具有的问题意识和观念系统。刘毅青借助于一种独特的解释学理路,重新梳理了徐复观的解释学思想,对其做深度的推进,并力图摆脱那种将徐复观纳入西方解释学架构进行简单比附的做法,以徐复观自身的解释脉络为线索,呈现其解释学的特质。刘毅青认为,徐复观的解释学思想是以“追体验”为中西,由于徐复观的学术研究以思想史为中心,实际是结合着哲学、文学、艺术、史学等多方面的研究,刘毅青对徐复观的各个研究方向中所运用的解释学思想都充分挖掘,有较为深刻的理论分析,其中新见迭出。 刘毅青带着自身强烈的问题意识进入到新儒家,尤其是徐复观的解释学思想研究,对刘毅青来说,他通过徐复观的解释学试图回应的问题就是:如何在现代的语境中重建中国思想,以面对现代性的危机。刘毅青对中西解释学不同的辨析并非刻意要区别于西方,而是希望以解释学来贴近中国的哲学特征,他肯定中国哲学的根本特质在于以生命实践为核心的体验。刘毅青尤其凸显了徐复观方法论的双重批判立场对当下中国学术研究依然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即一方面反对固守乾嘉学派的保守立场,此一立场依然是当代许多学者所显在或潜在抱持的学术态度,集中表现在对事实考据的狭窄兴趣上;另一方面又在同情地理解西学的视野下,坚守文化本土化立场,其对工夫论或修养论美学的强调,论证了当代美学发展的另类可能。 《徐复观解释学思想研究》一书突出地将解释学在坚守客观理解的立场时所面临的内在困境展示出来,解释的目的是希望客观的解释经典,但任何的理解都难免超越解释者自身的历史和思维局限,我们只能无限接近原意,而不能完全把握原意。但在刘毅青看来,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同意解释只能走向一种主观性,而是以此作为提醒解释者理解自身的局限,在原意的牵引下尽力靠近原意。刘毅青在这种辩证运思的过程中也展示了一种中国解释学的实践可能性。刘毅青教授从解释学角度对徐复观思想的重释,其具有的意义不仅仅是为徐氏研究本身开辟了一条新路,而且由于该著激活了徐复观思想的内在活力,使之与当下学术实践具有一种回应关系,对当下的中国传统学术研究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我认为该著填补了国内学界的相关空白,相信对今后的中国解释学研究会产生一定影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