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对话人:
    张江(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教授)
    阎晶明(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评论家)
    张未民(吉林省作家协会主席、批评家)
    白烨(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徐坤(《人民文学》副主编、作家)
     
    核心阅读
    如何处理好文艺与人民的关系,如何正确对待个人创作与时代要求之间的关系,如何确立文艺作品的社会价值,是一个重要和复杂的课题
    把人民整体的主体部分突出出来,把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置于艺术表现的核心,是一切现代文艺作品及其文艺观有别于过去文艺的地方
    文艺工作者要转变姿态,文艺活动要面向人民,从创作、评价到传播的各个环节,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上,把人民的意愿与需求、认同与趣味,作为文艺工作的基本尺度,作为文艺活动的内在依循
    当文艺与人民切近,歌哭与共,戮力同心,它就拥有无限活力和勃勃生机;当文艺远离了人民,沦为小圈子的游戏,它就落入寂寥和枯索,当代中国文艺的繁荣发展,也必须在这一基本经验的框架内奋发而为
     
    张江: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以及最近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都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作为指导文艺工作的重要原则,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需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阎晶明: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当代中国文艺发展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也是文艺创作不断丰富、深化的实践问题。文艺的繁荣发展,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是文艺创作极大地丰富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让人民成为文艺的欣赏者和实践者。
    随着中国社会的迅速发展,大众文化素质普遍提高,加上文化信息传播手段的变革,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期待越来越高,对作家艺术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处理好文艺与人民的关系,如何正确对待个体创作与时代要求之间的关系,如何确立文艺作品的社会价值,就成了一个非常重要和复杂的课题,成为一个必须廓清的问题。
    为人民创作,就要处理好发扬艺术个性与满足大众需求之间的关系。文艺创作是个性化的创造性劳动,充分尊重作家艺术家的创作个性以激发文艺创作活力,是繁荣文艺的一个鲜明标志。作家艺术家则要使自己的个性化创作成为人民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担当起为人民创作的责任和使命。
    为人民创作,就要处理好提高与普及、雅与俗之间的关系。当代中国,艺术的受众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作家艺术家要有创作的自信,更要理解读者观众在艺术审美上不断丰富和提高的要求。前一段时间观看北京京剧院青年剧团排演的京剧《锁麟囊》,感触颇深。剧情并不复杂,就是两个女性之间命运颠倒和碰撞的故事,主题十分明了,是对善良品性的褒扬。这是传统的通俗的故事,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强调的人性主题,而全剧中的唱词却充满诗性和文化气息,不失传统词曲的优雅品质。剧作家翁偶虹创作时,在雅和俗之间如何考量?如何做到既保持艺术品质的高雅又能满足普通观众的欣赏要求?此剧直到今天仍然能够长演不衰,提示我们,不能认为文艺为大众服务就是放低艺术标准,更不能以为满足群众需求就只能通过粗鄙的语言、低俗的故事、混乱的价值观和猎奇的手法去迎合大家。
    在文艺创作形态日益丰富、文艺传播方式日益多元、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强烈多样的今天,作家艺术家要实现为人民创作的目标,任务更加艰巨,责任更加重大。
    突出普通百姓这一主体
    张江:“人民”是一个群体概念。事实上,这一概念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已经形成了越发清晰的指向性。同时,在这一概念之下,也融注了越来越厚重的情感内涵和情怀依托。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以情感和情怀为底蕴,让千千万万的普通大众从幕后走到台前,站立在舞台的中央。
    张未民:“人民”从来都是具体的、有血有肉的,而不是抽象的、空洞的。按传统的说法,人民就是百姓,就是苍生、众生。当我们说出这些词时,我们主观上其实已沾带上了深厚的情感关怀,同时也意味着要将“自我”抽离出来,让“人民”或百姓、苍生、众生对象化。也就是说,此时我们一方面赋予自我以广阔的胸襟,提升了自我的崇高感,使自我与芸芸众生发生相辅相成的联结,另一方面我们也获得了一种视野,眼睛里装进了自我以外的广大人民群众。因此,正确处理表现自我和表现人民的关系非常重要。
    自我当然是人民的一员,表现自我不能与表现人民对立起来,表现自我应包含在表现人民的内容当中。这一辩证法的真意在于,说出“人民”二字,就是出示一种视角、一种方法论和一种世界观。它的主要着眼点不是强调自我而是强调置人民于认识和表现的前台,使人民获得认识和表现的优先位置,获得真正的主体地位。而且,这里面的“人民”二字于人民的整体性视界中更强调表现那些作为主体部分的普通人、普通民众,那些普通劳动者和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们。表现自我或表现社会上层建筑的生活自然也是表现人民的应有之义,表现人民主体的含义应像人民一样内容丰富多彩而天地广阔。但我们还是要弄清楚倡导以人民为中心的命题之意所在,这就是要把人民整体中的主体部分突出出来,把那些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置于艺术表现的核心,而这是一切现代文艺作品及其文艺观有别于过去文艺的地方。
    人民性是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文艺的优良传统,但现代文艺的特点是,不仅为人民代言或彰显人民意识、人民情怀,还重在把传统文艺忽视掉的人民真正地主体化,成为艺术表现主体,成为真正的主体内容。以人民为中心,要求高水平的和全面的人民性,我们不仅需要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式的人民性,现代文艺的人民性还需要使人民的主体部分获得应有的主体地位,需要鲁迅的《祝福》、老舍的《骆驼祥子》、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路遥的《人生》和《平凡的世界》等。只有如此,才能更好更全面地表现人民,才能真正在现代文艺的水准上实现以人民为中心。
    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文艺之心,是生活之心,这是一个人民、生活、文艺三者统一的需为之努力的境界。正确地找到和恰当地表现这个文艺之心和生活之心,文艺才能实现自身价值,才能在人民性中实现审美性,审美为尊、艺术为尊也就自然地落地生根、落到实处了。
    “以人民为中心”是尺度
    张江:社会主义文艺为人民而创作,人民理所当然地成为文艺的鉴赏者和评判者。现实中,人民的鉴赏和评判往往容易被轻视或忽视,要么以专家评价取而代之,要么与市场评价等而化之。专家评价和市场评价也有其价值,与人民评价并非不可调和,但是,从更长远的历史维度来看,人民才是文艺作品最终和最权威的评判者。
    白烨:谈到“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特别提到,要“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也专门提出“建立经得起人民检验的评价标准”。这些重要论述和要求,对当下的文艺工作有着特别的现实意义。
    在我们通常的文艺活动中,无论是文艺创作,还是文艺评价,抑或是文艺传播,始终不渝地恪守“人民性”立场,一以贯之地保持“人民性”姿态,应该说还不是很突出,也不是很自觉。更多时候,是把文艺当作一种专业性的活动来认知和对待。“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要求文艺工作者要转变姿态,文艺活动要面向人民,从创作、评价到传播的各个环节,都把“人民”放在心上,把他们的意愿与需求、认同与趣味,作为文艺工作的基本尺度,作为文艺活动的内在依循。
    这要求文艺家在创作中,切近人民的精神需求,适应人民的审美情趣,在摸准时代跃动节奏和人民精神脉搏的前提下,编织出富有生活厚度和精神气度的生动故事,塑造出具有时代气息和新锐气质的感人形象,以接地气、扬正气的优秀作品,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在这方面,已故作家路遥可谓是一个心里装着人民因而也深受人民喜爱的典型。他的《平凡的世界》,因为葆有深刻的人生启迪意义和青春励志作用,出版后广为流传,特别受到青年读者的欢迎。无论从作品的实际影响看,还是从读者的阅读取向看,路遥这种拥抱时代、切近现实、心系人民的写作,显然更为广大读者所欢迎和喜爱,也更有广泛的影响力与长久的生命力。这无疑是路遥“人民是我们的母亲,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创作理念的最好回报。
    在文艺评价和文艺传播中,要葆有“人民性”的观点,秉持“人民性”的尺度。也就是说,包括文艺评论、文艺评奖在内的文艺评价,不仅要带入人民“喜欢不喜欢”“接受不接受”的考量,还要努力使“专家评价和群众认可统一起来”,建立健全反映文艺作品质量的综合评价标准。在文艺传播中,特别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相统一,绝不能让文艺成为市场的奴隶,让文艺成为赚钱的工具。
    自觉地为人民创作
    张江:与物质生产相比,文学艺术虽然不直接服务于人们的衣食住行,但它服务于人们的精神生活。作家艺术家享有崇高的声誉和地位,因为他在人们的精神建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位文艺工作者都应该以服务人民为天职。这既是最基本的职责,也是最终极的目标。
    徐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就是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服务人民。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就是为人民服务,把为了人民群众作为文学创作的主要方向,把依靠人民群众作为文艺创作的力量源泉,把服务人民群众作为文艺创作的自觉行动。
    服务人民就是要求文学家、艺术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熟悉人民群众的生产劳作,书写人民群众的英雄事迹,创作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没有长期深入生活的实践,赵树理写不出《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三里湾》这些经典篇章;没有几十年如一日生活在农民中间的丰厚的生活积累,柳青写不出《创业史》;没有长达十六年与新疆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生活体验,王蒙写不出荣获茅盾文学奖的作品《这边风景》。人民和生活永远是艺术创作的源泉。
    以我就职的《人民文学》这本杂志而言,服务人民就是要挖掘人民群众中的创作力量,培养来自基层、来自人民群众的作家,时刻关注当下人民群众生活中发生的新现象、新变化,并以艺术的方式予以及时快捷的反映。近年来,《人民文学》杂志不厚名家,不薄新人,发掘和培养了王十月、郑小琼等来自一线的打工作家和打工诗人,培养和鼓励“北漂”作家和活跃在全国各地的自由撰稿人,使得塞壬、李娟等一大批优秀作家脱颖而出,成为文坛创作的主力军和佼佼者。杂志前两年还特设“非虚构”专栏,连续发表青年教师梁鸿采写记录河南家乡变迁的“梁庄”系列,探讨传统乡土中国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关注农村和农民的命运。这些作家和作品有筋骨、有温度、接地气,在读者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书写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记录变革时代的进步要求,是当代文艺工作者必须担当的使命和职责。“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只有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我们的文艺才能健康地繁荣与发展,我们的艺术家才能书写出反映中国精神的伟大篇章。
    张江:纵观中国文艺的发展历史,可以得出一条基本经验,什么时候文艺与人民切近,歌哭与共,戮力同心,它就拥有无限活力和勃勃生机;什么时候远离了人民,沦为小圈子的游戏,它就落入寂寥和枯索。古代如此,现代如此,当代更是如此。这昭示我们,当代中国文艺的繁荣发展,也必须在这一基本经验的框架内奋发而为。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