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西北的“二萧”——纪念鲁迅为萧红、萧军作品作序80周年(4)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8:11:17 中国作家网 李继凯 参加讨论
三是,鲁迅的“影因”在“二萧”等现代作家身上的体现,已经构成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比较而言,生物“基因(gene)”是自私的,“基因”信息有赖于生物遗传;精神“影因(meme)”则是利他的,“影因”信息有赖于文化传播。基因与影因的“双因”传播,构成了人类最为辉煌也最值得关注的现象。言说鲁迅与“二萧”,也可以由此展开。在我看来,即使是神化或丑化鲁迅,其实也是“文化”运演的现象性体现,背后也有“影因”的实存,也有“影因”的力量在潜在地发挥作用。而在那些喜爱鲁迅、敬重鲁迅、师承鲁迅、研究鲁迅的人们那里,影因的实存及其魅性的体现,就是非常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鲁迅与“二萧”的命运性关联或二萧身上文中的鲁迅文化胎记,就正是这种“鲁迅影因”实存的生动体现。可以说,在中国,鲁迅的影因力量已经能够达到全国,包括西北和东北最边缘的区域,这就是说“鲁迅文化”的现象性影响其实是没有边界的;在中国,“二萧”也是具有较大影因力量的文人,可谓是:说萧军,“双因”皆传足英豪;论萧红,影因永传亦美好!亦可谓:鲁迅的精魂犹在,影因犹在,“二萧”可为证;“二萧”的精魂犹在,影因犹在,我们当为证!固然,人生往往不可能十全十美,个体的人包括任何文化名人的基因和影因也都是有局限的,鲁迅与“二萧”自然也不例外。比如,学医出身的鲁迅对自我生命呵护的缺乏,“二萧”对爱情婚姻的经营,萧红对新生命孕育及保护意识的残缺等,都留下了相当大的遗憾。 最后我还想说:东北、西北一家亲,当年东北军和西北军共同发动“西安事变”,书写乃至创造了历史。作为东北文人,“二萧”在西北的经历,也可以给后人留下诸多关于爱国、爱情以及生命哲学、文学地理等方面的有益启示。无论是经验还是教训,来自鲁迅与“二萧”的故事总可以给人“见微知著”“小中见大”的重要启迪。比如,在大东北,提起“二萧”几乎无人不晓,而“二萧”与鲁迅结缘形成的人生佳话也会千古流传,无论在黑土地上还是在黄土地上,我们都可以感受到植根于生命大地上的充满生命活力的以鲁迅和“二萧”为代表的现代文人留下的“影因”力量。鲁迅曾说“死者倘不埋在活人心中,那就真的死掉了。”(鲁迅:《华盖集续编·空谈》,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第136页)信然。鲁迅的“影因”体现于“二萧”,“二萧”的影因体现于“萧迷”,文化生命的传承和彰显就是如此神妙。这也就是说,鲁迅活在“二萧”的心中,“二萧”活在我们的心中,“影因”就像“基因”一样是难以磨灭的。我们重提鲁迅与“二萧”以及他们的因缘,就是因为他们的“影因”业已传递到了我们的心中。我本人从大西北辗转来到大东北来参加纪念活动,就是这种“影因”在发挥作用,在北方冬日的严寒中,我们因缘于鲁迅和“二萧”,心里是热腾腾的。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初恋的感觉
- 下一篇:由此,他从周树人成为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