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书写中国梦
http://www.newdu.com 2024/11/30 02:11:33 人民日报 张江 於可训 柳建 参加讨论
对话人:张 江(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教授) 於可训(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 柳建伟(八一电影制片厂副厂长、作家) 张 柠(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杨剑龙(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 核心阅读 梦想是文学的原初动力,也是文学的内在特质。追逐生活梦想和存在理想,成为贯穿不同创作风格和流派的普遍的精神原则 一个民族的梦想,也应该是浸润其中的众多个体的梦想,是无数细流小溪汇成的江河海洋,个体与民族在其间交融与共,相存相依 一些作家经常犯这样的毛病,写个人、历史、情感,活色生香,游刃有余,一旦表现的内容上升到国家和民族的高度,就忘了创作的基本规律,概念化、口号化随之而来 随着中国文学活跃度的增加和中国文化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让中国文学在世界舞台展示华彩,为人类文明发展贡献力量,也是中国梦的应有之义 张江:在不久前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文学是文艺的重要构成,是一切艺术形式的母体。在实现民族梦想的征程中,文学应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实现价值、放飞梦想?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文学是筑梦的工程 於可训:梦想不仅是文学起源发生的原初动力,也是文学之为文学的一种内在精神特质。在诸多关于文学起源的学说中,从巫术说、游戏说,到劳动说、精神补偿说,都包含表达人类内心愿望和欲求的因素。这种愿望和欲求,换句话说,也就是人类对生活的美好期待和梦想。在中外文学史上,描写人类各种梦想的作品不计其数,从嫦娥奔月到地心漫游,从世外桃源到乌托邦,人类用文学的方式,写下了他们在不同历史条件下追求美好生活和理想世界的梦想。这种追求不仅作为神话和幻想题材,同时也作为一种普遍的精神原则,贯穿于不同创作风格和流派的文学作品之中,从现实主义追求的典型性、浪漫主义崇尚的理想化,到现代主义关注人的存在的终极问题,都是文学追逐生活梦想和存在理想的表现形式。 从上述意义上说,文学的这种精神特质,在近代以来的中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近代中国,积贫积弱,志士仁人,变革图强,都将希望寄托在中国的未来。“五四”以后的新文学,将未来中国的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从鲁迅“救救孩子”的呼唤,到李大钊对“少年中国”“青春中华”的期待,乃至郭沫若的《凤凰涅槃》所讴歌的新生,都是新一代知识分子除旧布新、改造中国的梦想。这种梦想到后来革命文学兴起,就成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文学所书写的社会理想,和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的文学人物斗争、前进的精神力量。从左翼文学描写工农群众的反抗斗争,到抗战文学反映军民的浴血抵抗,以及嗣后为迎接全国解放而进行的斗争,都是朝向建设新中国这一新的社会理想。当这一新的社会理想成为现实,追求更美好的生活理想和更合乎理想的生活目标,用理想的光芒烛照现实,把求实态度和理想精神结合起来,不但成了当代中国文学反映现实、推动时代的精神动力,同时也是引领当代中国文学发展前进的艺术方向。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当代中国文学就是在这一理想精神的引导下,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反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反映历史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实践,走过了一段艰难曲折而又光辉灿烂的历程。今天中国人的梦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书写这样的中国梦,既是当代中国文学崇高的责任,也是它无上的荣光。当代作家应该而且也必将以更加出色的创作成绩,更加辉煌的艺术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写下一页更加绚丽多彩的篇章。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梁启超小说戏曲中的粤语现象及其文体意义
- 下一篇:批评为什么备受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