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不能消解道德
http://www.newdu.com 2024/11/30 05:11:12 《人民日报》2014年01月2 张江 高建平 刘跃 参加讨论
对话人: 张 江(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教授) 高建平(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刘跃进(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 朝戈金(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陈众议(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阅读提示 ●以刺激性的、满足窥私猎艳乐趣的作品向市场献媚,即便偶尔能够吸引少数人的眼球,也只是饮鸩止渴,不可能经久“常销”。文学与市场不是对立的。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既能在艺术上取得成功,也会在市场上受到欢迎 ●表面看来,文学创作是一种个体行为,但是,个人的创作成果一旦以文学作品的形式发表出来,它就进入了公共空间,具备了公共属性,就必须承担道德建设的义务。道德并不是文学的附加,道德与文学密不可分 ●文学创作之所以要强调文学性,强调形式和结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内容,让思想“行远”,从而更有效地承担文学的道德建设责任,发挥文学的社会功能。以“纯文学”的名义“纯”掉道德是片面的,是另一种功利 ●道德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在文学史上,许多创新固然都表现了对旧有的道德观念的突破,但一定是有条件、有限度的。对旧有道德观念的挑战,不能触碰人类社会最基本的道德底线,这种“底线道德”是人类社会得以维系的重要保障 张江:文学有没有伦理?要不要讲道德?这本不应该成为问题。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在努力表现生活和情感的审美创造中,都审慎地把握伦理尺度,坚守道德底线,处理好“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但近年来,文学发展有了一些令人不解的倾向。颠覆伦理,消解道德,甚至反伦理写作屡见不鲜。一些人以淫荡、乱伦、暴力、血腥的描写暴得大名。这不是文学发展的正常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写这种书的人,是什么样的动机?他们敢把这些书放在书架上,让自己的子女阅读吗? 当文学遭遇色情与暴力 高建平:当下文学的确存在这样的问题。原来美好的、温暖的文学,给人以心灵滋润和精神鼓舞的文学,在一些人手中被涂抹得肮脏不堪。 首先是色情。从“一夜情”到“一夜性”,从“乳”到“床”,从“喊”到“尖叫”,从畸恋到乱伦,从香艳到恶心,挖空心思搜罗刺激性场面,直接宣泄欲望。人与人之间没有情感的交流,没有心灵互动和志趣相投,只有“猎艳”“偷情”“发泄”“刺激”。这种潮流后来甚至发展成所谓的“下半身写作”。 其次是暴力。一些作品竭力渲染杀人的场面,怎样砸出脑浆,怎样砍下胳膊,怎样割去身体器官,写得具体入微,让人毛骨悚然。还有一些作品津津乐道于古代酷刑的行刑过程,夸张地描写人怎样被活剐,被剥皮吃心,通过展示恐怖恶心场面来卖弄所谓的文学才华。 色情与暴力的文学过去也有,但严格地说那不能被称为文学,只是车站码头兜售的劣等读物,游走在合法与非法之间的灰色地带,供少数人消遣,读完就被扔进垃圾桶。如今,地摊写手的伎俩被一些以精英形象出现的作家效仿,使这种文字堂而皇之地走进严肃的文学期刊和出版社,不能不说是对文学的严重亵渎。 这些年,随着网络的发展,色情与暴力的文学又在网上泛滥。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增强着网络文学的虚拟意识,也带来网络文学的道德伦理问题。点击率诉求和与之相联系的付费阅读,更加刺激了色情暴力文学的生产。如果说纸质作品还有一个过滤程序的话,那么,网络文学发表的快速和直接,更给一些挑战道德伦理底线的作品大开方便之门。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背后有两个驱动力。一是盲目求新的蛊惑,二是市场利益的诱惑。文学界曾流行一种说法,叫做“突破禁区”。这种说法,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是有历史合理性的,也发挥过进步作用。“文革”时代对文学设立了很多禁区,需要突破。但是,突破还是要有底线的,尤其是道德伦理底线,对此不能作片面的、绝对化的理解。 还有一些作家以创新为名向市场献媚,误以为,写刺激性的作品,满足有些人的窥私猎艳乐趣,就能在市场上获得成功。事实上,这样的投机性作品,即便偶尔能够吸引少数人的眼球,也只能是饮鸩止渴,不可能经久“常销”。文学与市场不是对立的。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既能在艺术上取得成功,也会在市场上受到欢迎。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明清文学中的徽州图景
- 下一篇:当代诗歌的断裂与成长:从“诵读”到“视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