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音韵角度探究文化基因(2)
http://www.newdu.com 2024/11/30 03:11:38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王广禄 参加讨论
古诗爱好沉淀为独特“基因” “中国人喜欢古诗,对古诗包括对联等内容的阅读及其带来的愉悦感逐渐泛化,并在几千年来一代一代传承,形成中国特有的集体无意识的文化行为模式和文化传承现象,沉淀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在杨亦鸣看来,在自然科学领域,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遗传单位,支撑着生命的基本构造和性能;而从哲学社会科学视角看,中华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被一代一代中国人传承下来,逐渐沉淀为文化“基因”,就如生物学中的基因一样。 “这种文化‘基因’促使中国人在阅读古诗时会自觉摒弃一般文字阅读的模式,企盼形式工整、错落有致、声律和谐的句子,自然而然地进入希冀对仗、等待节奏、享受回环往复的声律美以及入韵字和相押字内涵勾连营造的诗意中。” 陈庆荣表示。 从比较语言学的视角看,汉语讲求音韵的这种“基因”具有独特性。陈庆荣认为,印欧语词汇大多是多音节词,存在大量辅音结尾的词;在韵式上,多音节词居多造成同韵词的数量太少,使得印欧语诗歌的押韵格式趋于多元韵式;辅音结尾的词居多损害了韵脚的响亮度和持久度。汉语以音节计时,一字一音。较之于印欧语诗歌,中国古代诗歌在语音层面、音节层面、文字层面均具备产生强烈音韵美的语言特质,容易让人产生深刻印象,并逐渐成为中国人的特殊偏好。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李春雷:心底有深情 笔下开鲜花
- 下一篇:王元骧:反映论文艺观有待被开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