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玮红:寻求女性真我风采的绽放(3)
http://www.newdu.com 2024/11/29 10:11:19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侯玮红 参加讨论
“黑色文学”:来自“地狱的音乐” 彼特鲁舍夫斯卡娅的艺术世界是多种美学体系相互作用的复杂综合体,其中现实与幻想自然融合,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并存,自然主义与感伤主义交织,同时因其作品内容的阴郁与沉重,她又被称为“黑色文学”的创始者或者“肮脏现实主义”的领军人物。 她较少正面描写社会政治生活,而致力于表现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阴暗角落,尤其是底层女性为了生存而进行的卑微努力以及心灵的挣扎与扭曲。这是一片文学较少涉足的领域,是被社会所厌弃的那部分人鄙俗、肮脏、琐碎、丑陋的生活画面。可以说,她笔下的世界里没有精神力量,只有人作为动物的本能需求;没有爱,只有爱的苦闷、爱的要求和爱的毁灭;没有光明,只有无尽的黑暗和绝望。在浪漫主义者寻找理想的地方,在宗教作家寻找信仰的地方,彼氏就如屠格涅夫《父与子》中的巴扎罗夫一样解剖着青蛙,把现实中最残酷无情、最晦暗无光、最不可告人的一面赤裸裸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疾病、死亡、自杀、错乱、孤独、疏离、不顺遂、被抛弃、被诅咒、被唾骂、被冷落,她通过这些不幸的女性命运给读者呈现了一幅幅人间地狱的画面。这是一个反诗性的世界,正如她给自己的一部小说所起的名字那样,是来自“地狱的音乐”,而女作家也被称为“日常地狱的写家”。 彼特鲁舍夫斯卡娅塑造的都是受尽生活折磨、被命运欺骗的人,有无辜而又无助、无知而又无耻的社会牺牲品——流氓、醉鬼、杀人犯、妓女,也有所谓的中产阶级——科学博士或副博士、副部长们的妻子、音乐家、工程师等等。后者虽然过着表面光鲜的生活,却同样是不幸的畸形人。在她的小说中,没有也不可能有幸福的人。她笔下的人物世界由众多自认为不幸的女人组成,她们不仅在物质生活上极端贫困,为可怜的一点生活资料费尽心机,而且精神生活也极端匮乏,人与人之间冷漠隔阂、充满仇恨,无论在社会环境中还是在家庭内部都得不到爱。彼特鲁舍夫斯卡娅似乎在这些女人刚刚出生时就要提前为她们的命运哭泣。 与那些被称为“残酷现实主义”作家不同的是,彼特鲁舍夫斯卡娅对所描述的事物拒绝评价,拒绝宣传与教育,拒绝道德教化——这种对现实的非正统观点,颠覆了以往的文学创作理念,作家也不再与读者进行传统意义上的对话,而是在描写完现实之后就消失,把善恶美丑留给读者自己去评判。其实这并不意味着作者道德观点的缺失,而是一种特殊的艺术方法,一种超然于世界之上的俯瞰态度。 《夜晚时分》(1992)是苏联解体后彼特鲁舍夫斯卡娅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是作家一整套创作体系的鲜明体现。它真实再现了苏联解体前后一家四代人面临的痛苦的人生境况:病弱无助、被亲戚安排在“慢性病患者之家”里的老太婆谢拉菲玛,穷困潦倒的女诗人安娜·安德里昂诺夫娜等等。小说以不动声色的见证人的身份展开,让每个人物都出来自己进行独白,令我们看到在孤独这一点上他们并不孤独。这种对话性的共鸣就像一根丝线将互相隔绝的人们联系起来,恰恰成了人们战胜孤独的一线希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