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新机遇、新境界(3)
http://www.newdu.com 2024/11/29 10:11:43 文艺报 党圣元 参加讨论
二 在社会文化语境发生整体性变化、文艺理论批评本身观念及话语方式新变的当下,传统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在观念和方法两个层面受到了严峻挑战。因而,如何参照现实发展所需,通过思想资源和话语资源两方面的重构,促进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学术创新和话语转型,以便更加有效地因应现实,进而有效增进马克思主义文论对于整个文艺理论批评学科发展的引领作用的问题,便突显出来。需要说明的是,“问题”是学术研究的真正起点,只有凸显问题意识,以问题为中心开展学术研究,才能推动学术进步。强调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问题意识,与对理论联系实际、现实关怀和当代意识的强调是一致的。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问题意识,不是指马克思主义文论中的疑难问题,而是面对当代中国的文艺发展状况和文化思潮进行提问的意识,是对当代中国的文化、文艺现象和发展经验进行批评实践时应该具有的分析和理论提炼的能力。针对近年来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我认为,以下问题应该成为我们的问题意识和提问方式: 第一、学科间性问题。如何有效地打破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中的学科封闭现象,克服因过于强调学科制度化、专业化所导致的学科闭守弊端,是推进和深化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就马克思主义文论而言,要克服学科封闭弊端,走向学科间性,需特别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要使其他相关学科所创造的资源、所奠定的基础、所开拓的视阈,成为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学科资源;二是要将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引入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中来,使之成为该学科研究的突破口与润滑剂。 第二、系统整合问题。以往的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中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因过于固守学科或专业藩篱而导致的单向度割裂现象。所谓的单向度割裂,是指仅根据传统文艺学自身的知识和话语需要,对作为整体的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进行切割式、过滤性的选取。这不仅表现为马克思主义文论本身的单向度割裂(如内容之间、立场与方法之间、理论功能与政治功能之间),也表现为现代学术史上几大文论成果——古代文论、马列文论、西方文论、中国现代文论——之间的各自为阵和分割而治。要克服马列文论研究中的单向度割裂问题,需在强化科学性与完整性意识方面下功夫,需进行具有宏阔的历史眼光和深度学理性的历史反思和分析阐述,以及体系性、谱系化的整合。 第三、问题意识重塑问题。马克思主义本是社会实践和现实斗争的产物,然而,由于过分偏向于学科优先,使得近20年来的马列经典文论研究几乎完全局限于自己的小天地中,不仅逐渐脱离了中国的文学文化现实,而且其本应具有的批判性精神和实践品格也渐趋消失。对此,一个可取的方式是:从学科划分优先走向问题意识优先。具体来说,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文论介入当代文学思想和文学思潮的话语实践之中,介入当代文化产业、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以及图像阅读、日常生活审美化等文化现象之中,推动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从形而上诉求转向现实优先的形而下关切,从思想游戏转向实践精神,从概念拼图转向问题意识,从理论世界转向生活世界,从学科建构走向问题意识重塑。 第四、阐释学对话问题。对于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中国化和当代形态化这一具有导向意义的重要论域,学界的讨论迄今仍停留在学术史梳理和原则性构造上,缺乏具体的批评实践和哲学美学方面的开拓。由此,如何从过去一味地框定文本原意的解经式研究方式,走向所谓的文本与研究者之间的解释学对话,成为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中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我们认为,要实现这一解释学对话,一个关键的途径就是使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与当下文学文化语境进行对话,以经典的思想和方法去解决文学、文化中的现实问题,进而提出符合时代要求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美学命题。 第五、本土视阈与世界视阈并重问题。在以往的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中,也存在着固守本土内在视阈而缺乏共时比较视阈的倾向。有鉴于此,我们在强调本土视阈不可或缺的同时,也应当认识到世界视阈的至关重要。也就是说,既要以历时性的方式探寻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时代背景、历史进程、理论前提和内在机理,也要以共时性的方式去探究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文论苏俄化、西方化之间的根本差异和共同规律。只有坚持历时聚焦与共时比较并重的研究理路,我们才能更加深刻地认识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路径、机制和特质,才能在此基础上形成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式提问”的基本原则和问题域。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孙犁对一代作家的影响
- 下一篇:生命力:东北抗战文学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