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蒙古族新生代作家群速览(2)


    抒写现代经验的嬗变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很多诗人则喜欢表达现代社会的现代经验。就目前看,继特·官布扎布、宝音贺希格、瓦·赛音朝克图、昂格特等人之后,新一代现代主义诗人正在崛起,如朵仁珠拉、刚查茂都、海风、格·恩和巴雅尔、克·哈斯巴雅尔等。
    朵仁珠拉在网络上写诗,也钟情于绘画艺术,已出版诗集《诗歌世界》。她精通蒙、汉、英等语言,驰骋在自由的网络世界里,抒写着内蒙古的“现代传奇”。其诗歌汪洋恣肆,天马行空,经验混溶,语言华丽,抒情性和色彩感俱佳,深得现代派之精髓。刚查茂都已出版诗集《一棵树》,其诗歌诙谐、俏皮、及物、入俗,有很强的叙事性,浸染了较深的后现代色彩。海风已出版蒙文诗集《郊外的秋天》、汉文诗集《海风诗集》,其诗歌内容较庞杂,风格也多变,很难用一句话概括。其中既有介入时尚行业的“时尚诗歌”,也有跟踪当代大事件的新闻性诗歌;既有表现城市草根“蜗居”生活的诗歌,也有探入心灵幽微处的文化历史诗歌。总的来看,其诗歌是现代城市知识者的心灵乐谱,表现了一个敏感、多思、智慧的心灵面对大千世界时无法逃避的悸动与沉思。他的诗为蒙古文诗歌如何介入当代生活现实,如时尚生活、新闻事件、草根经验,提供了有益的尝试。
    面对现代经验和传统文化,如何更好地兼顾是很多作家、诗人都在思考的问题。照日格图从事蒙汉双语创作,是蒙古族新生代作家群中屈指可数的散文作家。他的经历较为特殊,他说自己有三个故乡:生在沙漠故乡库伦旗(农区),长在天边的呼伦贝尔草原(牧区),工作在首府呼和浩特市(城市)。对于链接其作品的两个时空点,作为写作对象的呼伦贝尔草原和作为观察点的呼和浩特市来说,他既是主人又是客人,既是生活的亲历者又是生活的旁观者。对于那草原上的林林总总,他既能热情地投入,也能保持客观冷静的观察,既不完全认同,也不过于疏离,客观、冷静却不乏亲切,徐徐道来,娓娓动听。他抒写的《故乡》系列散文与其说是个人的回忆,毋宁说是对逝去的游牧文明的心灵挽歌,字里行间浸润着淡淡的沧桑感、漂泊感和文化乡愁。
    有力地回应当下经验
    比起诗歌,小说是个更接地气、更及物的文体,小说家们也乐意介入现实生活、介入当下经验。蒙古族新生代作家继承上一代作家的优良传统,有力地呈现了他们身在其中的当下的、鲜活的、正在进行的时代经验。他们把十几年间发生在内蒙古地区的底层生活经验抒写得淋漓尽致。这与这一批作家的身份与经历有关。比如扎·哈达、陈萨日娜、敖·娜日格勒、苏·阿拉坦图丽古尔、敖·阿拉坦高娃等,都是在生活中摸爬滚打,业余才进行写作。他们不是生活的旁观者,而是亲历者;不是生活的导师,而是生活的雇员。他们面对生活,采取的是一种亲历者、见证者的视角。
    其中,扎·哈达已出版两部小说集——《貂皮嫁妆》和《射鹿骑士》。他的作品采用一种“文化寓言”的叙述模式,展现的是“最后的”、“逝去的”人物与生活,表达人们面对现代性时的文化困境。比如,《扎布苏日山谷》展现逝去的老者的忏悔,《三杯》诉说老牧民回光返照时的人生顿悟。陈萨日娜是城镇经验的有力展现者,其表达更质朴、更直接、更多原生形态,具有赤裸裸的现场感。比如,《黑雪》展现了失去牧场的牧民进城成为“拾煤荒者”的悲惨经历,《哈达图山》反映的是火化对牧民文化心理造成的冲击,《流泪的狐狸》诉说蒙古族生态观念以及人与自然的神秘联系,《向阳的等待》描绘了草原市场化的波折与阵痛。敖·娜日格勒的小说展现的是城市候鸟打工仔们艰辛的岁月,苏·阿拉坦图丽古尔的小说呈现的是蒙古族一代“新人类”们的苦乐年华;敖·阿拉坦高娃的小说讲述的是城市知识女性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都各具特色。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