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境下东方文学研究的困境与突围(3)
http://www.newdu.com 2024/11/29 08:11:11 中国社会科学网 孙宇 参加讨论
三 尽管东方文学研究面临种种困境,但前途依然是光明的,只是需要后继学者的不懈探索,逐渐提升学科自主独立性,最终走向东方文学研究的共荣共生状态。此处,笔者谨以自身的生活和学习经验,来提出解决困难的突围措施,具体说来: 第一,树立东方文学学科自主独立性,将东方文学从其他学科中完全独立出来。东方文学从产生到发展,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学科体系和学科历史,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曾占有一席之地。然而,随着“欧洲中心论”的盛行,使得东方文学无法真正获得发展空间,并处于在夹缝中求生存得境地,更不具备学科自主性,因此,若要让东方文学树立自己的学科自主性,就必须把它从其他学科中完全独立出来。 东方文学的学科弱势在中文系和外文系同样明显,首先是中文系,中文系的课程体系中有“外国文学史”课程的讲授,但只是讲解欧美文学,对印度文学、韩国、日本、朝鲜文学涉猎的比较少,这对东方文学学科而言,是个漏洞,而对中文系的学生而言,是种缺失性体验。鉴于此种情况,笔者以为,将东方文学从其他学科中独立出来是有必要的,此种形式的独立,并不意味着东方文学和其他学科间相互排斥,而是要在世界文学史上给予东方文学相应的学科地位,甚至和欧美文学史占据同等重要的位置。因为要对文学现象、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发展规律做整体、系统、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就必须有一个完整的,(包括东方文学在内的)世界文学学科体系,这样才会具备全面的、均衡的知识文化体系,从而对东西方文学的比较、各国文学史的梳理、文学关系史的把握,产生积极效应,进而,达到完善学科体系,体现学科自主性和共荣性的目的。 外文系的教学过程中,对于东方文学的渗透仍然较少,使得外文系除了日语专业外,均是西方语言文学专业,这同样是一种缺失。换言之,目前我国的外文系教育体制中也需要加入东方文学的营养、融入东方文化的精髓,也急需把东方文学作为基础学科来进行弥补学科培养方案的不足,并适当增设东方小语种专业,扩大东方小语种招生规模,尽量适度缩小英语等“火热”专业招生规模,使东西方语种专业规模达到平衡,使东西方文化的受众群体也实现某种程度的平衡,此种平衡,不仅可以增多就业渠道,扩大就业范围,还能使学生具备更加完备的人文素养,让外文系在完整、全面、平衡的学科结构中求生存发展空间,进而,建立更加广阔的社会文化基础,也为原有的、少数的东方文学研究者输出更多的接班人。 第二,将东方文学纳入大学教育体制,有自己的课程设置、专业的教师队伍、强大的科研团队。我国的教育体制中,对东方文学的重视程度并不高,因此,若要提高东方文学学科在我国大学教育体制中的地位,就必须形成一种“东方意识”,即对东方文学精神要有敬畏之心,尤其是中国人,作为东方古国,我们深知,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此种文化在欧美等一些西方国家的重要影响。于是,中国对东方邻国的历史、文化、文学有精准的掌握,对丰富本国的文化意义也同样重大,而当今时代,许多东方国家的发展已经渐渐赶超西方国家,可以预见的文化崛起指日可待,因此,东方文学有自己的课程设置、师资队伍、科研团队势在必行。 通常情况下,除少数高校(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解放军外国语大学、延边大学、湖北民族学院、大连民族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外,大多数高校对东方文学这一学科都很陌生,比较文学专业几乎涵盖了大多数高校,然而,东方文学是比较文学的重要部分,原则上,有比较文学专业的学校就应该有东方文学专业,但有此种学科意识的高校并不多,所以,使得大学教育中东方文学的课程设置始终是个空白。鉴于此,加强东方文学的学科建设,更改外国语言文学培养方案,增设东方文学课程是完善比较文学学科的重中之重。比较文学的比较范围并不是单一的,包括东西方文学的交叉比较,西方文学间的比较,以及东方文学间的比较,可见,东方文学课程在比较文学的权重中至少应该占据三分之一的比例。 融合东西方文化的课程设置,也会带来师资队伍的壮大,当下的高校教师队伍中,除了上述所列举几所高校外,其他院校从事东方文学研究的教师凤毛麟角,此种现状对于未来的东方文化传播和东方文学研究并不利,因此,各大高校在引进高层次人才的进程中,要加大对东方文学类的教师引进力度,并扩大东方文学类教师的影响范围,使东方文学教学拥有专门的教师团队,让东方文学研究者的积极引进成为高校人才招收和培养的重要手段,以此来丰富外国语言文学研究师资队伍。逐渐壮大的师资队伍,与时俱进的人才创新,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东方文学研究方面的科研水平,提升东方文学研究在高校教学培养方案中的地位,进而,创造更多的科研成果,取得更多的阶段性成绩,成果的丰硕会激励更多的教师和学生主动地加入到东方文学研究队伍中,使其研究团队也会在前人的成果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借鉴、创新、突破,进而为形成具有特色的,实力雄厚的,专业的科研团队打下良好基础,强大的科研团队是短时期内使东方文学学科真正进入大学教育体制的关键,也是提升学科话语权,树立学科自主性的前提条件。 第三,加强东方文学研究的政策扶持,使东方文学的学科建设成为文化生态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东方文学由于在学科自主性、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方面的匮乏,所以,在争取国家政策方面也是优势不足的。因此,若要加快社会主义文化生态建设,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加强东方文学研究方面的政策扶持和智力支持是有必要的。我国是东方国家,历史上东方各国与中国文学都有密切联系,易言之,中国文学是深入了解印度文学乃至于东南亚文学的突破口,而日本文学、朝鲜文学、越南文学也曾经深受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换言之,中国的东方文学学科要展现自身优势,结合历史与现实土壤,探究中国文化的多元化渊源,并将中国的东方文学精神走向世界。具体而言: 首先国家要加强国与国之间的人文交流。人文交流,顾名思义,是指国与国之间的人员和文化交流,此处的国与国可包括西方国家与东方国家间以及东方国家间的交流,比如,互相派遣留学生,到他国去学习异域文化,并做深入交流,学习他国的语言文字;以孔子学院为媒介,来传授东方文化精神,讲解东方文化内蕴;提供定期的旅游交流,风景区的互放;领导人的互访等,这些措施都能加强国与国之间的互通有无,而这些政策都是需要国家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并给予相应的引导,进而促进人文交流的有序发展,为东方文学研究提供实践基础。 其次国家要加大东方文学研究的财政扶持力度。任何一种科学研究的持续发展,都离不开国家对其的财政保障,马克思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定范围的财政补贴会提高研究者的学术热情,也会在某种程度上激励更多的教师和学生来从事东方文学研究。财政扶持一方面可以使研究者们进行广泛的查阅原典、搜集资料,除此之外,还能凭借优越的政策定期出国访学;另一方面还能够使东方文学研究者获得相应的智力成果,赢得宽阔的学术空间,从而,让东方文学的学术研究视野更加开阔,毫无疑问,这是财政扶持对学术成果积累的辅助作用,也是东方文学研究乃至于整个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持续发展、稳步前进的关键所在。 最后国家要给予东方文学研究者以法律支持。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立法保障,那么,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依然需要成文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对于东方文学研究而言,相应程度的法律支持同等重要。比如,在法律方面,国家可以保障东方文学史课程在国家教育部出台的教学大纲中的位置,能够保证东方文学教学过程中的均衡课程设置,还可以在此基础上积极完善关于高校引进和培养人才策略,多培育专职的东方文学教师,并对致力于从事东方文学研究的教师和学生提供智力成果保证,最终实现我国的东方文学研究在法律保障的前提下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东方文学研究是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的学科发展史上也占据核心地位,因此,加强东方文学研究的学术规范,提升东方文学的学科自主性,是解决当下东方文学研究困境的题中要义。东方文学研究是传承东方文化精神的媒介,是抒写东方士人文化情怀的理性选择,是弘扬东方文化内涵、表达东方文化意识的关键所在。我国的东方文学研究,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于是,我们在东方文学研究上,应该注重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形成“东西结合、以东为主”的研究思路,大胆的进行批判和创新,并对本民族文化传统有继承和借鉴,在保留东方文化原有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同时,不断的挖掘其中更为深奥的文化精神,树立浓厚的东方文化意识,提升学科自主研究、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东西方文明碰撞后的文化重生。进而,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输入新鲜的东方文化血液,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谱写优雅的诗篇,为实现文化的共荣共生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