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批评必须坚守人民主体地位
http://www.newdu.com 2024/11/29 06:11:33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闫立飞 参加讨论
文艺评论是我国文艺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文艺创作起着价值引领、创作指导、作品诠释、审美判断和鉴赏接受等极为关键的作用。当前,文艺创作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态势,各种体裁的作品推陈出新,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有了明显的提升,就其发展状况而言总体呈现良好的态势。“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不仅会为鸿篇巨制、精品佳作的产生提供条件和土壤,而且还会为作家、艺术家们的创造性劳动输送养料和激发灵感,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充沛的创作激情和旺盛的生产力。”(艾斐《认识当前文艺创作现状的八个误区》)然而,相对于作家、艺术家们充沛的创作激情和旺盛的生产力,文艺评论显得较为滞后,其引领、分析与指导作用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权威性与影响力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是全球化时代与批评理论的困境,主要表现是本土批评精神的缺乏。新时期以来,宽松的学术环境和对外开放与交流力度的增大,使得西方各种批评流派涌入中国,这些理论作为文艺批评的理论来源和操作工具主导着文艺评论界。王岳川曾指出,很多批评理论都是按照西方的各种时髦理论,唯独缺少启发中国本土的批评精神,缺少关注本土的民生问题,批评精神日渐沦落。而其更大的问题在于,空间与时代的错置使得这些理论发生了严重的误读。从某种程度上说,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市场经济的转向和全球化,使得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从这一语境中生长出来的文艺作品是一个全新的事物。西方理论流派面对这一全新事物不仅存在“无处下刀”的困境和“盲人摸象”的片面,而且因与批评对象的隔膜而逐渐回归批评理论自我繁殖的封闭圈子,这种自我封闭的体系很难产生权威性和影响力。 二是全媒体时代与文艺批评的泡沫化倾向,主要表现是主体批评精神的缺失。全媒体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也是一个转瞬即逝的时代,每个人都拥有创作或评论的平台和权利,“每个人都有15分钟成名的机会”(安迪·沃霍尔语)。面对全媒体时代越来越自由的个人化、电子化、即时性、选择性的阅读,文艺评论远远落后于文艺创作,因而造成传统文艺批评话语方式日渐式微。同时,一些新媒体批评则随着全媒体兴起而大量涌现,这些批评虽有灵光闪现的犀利与痛快,有自由言说的突出个性和形式多变的灵活,但更多是一种即兴的、随意的、缺乏思考与理论深度的快餐式批评形式与活动。它们往往潮涌而来,又潮落而去,不仅忽视理论逻辑的规范,而且也没有建构主体性的意愿与能力,虽然对传统文艺批评具有启迪和补充作用,但更多的则是稀释掉批评的主体性精神,致使文艺批评世俗化和泡沫化,造成文艺批评社会责任的丧失和价值引领权利的没落,文艺评论也因此失去了权威性与影响力。 三是商品经济时代与文艺评论的媚俗化倾向,主要表现是审美批评精神的丧失。商品经济时代,文化在其产业化过程中获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地沾染上铜臭气。文艺批评一方面以“日常生活审美化”消弭艺术与生活之间的距离,通过“把生活转换成艺术”和“把艺术转换成生活”实现艺术与生活等同的同时,把自己也降低到生活层面,放弃艺术分析和审美判断的责任与权利,向日常生活献媚,使得文艺评论沦为“文化工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市场资本不断引诱文艺批评,使其纳入到资本流通的环节之中。于是,有偿批评、红包批评、人情批评堂而皇之成为文艺评论,以市井趣味为导向的追风引蝶、招奇猎艳式的庸俗、低俗甚至恶俗的文艺评论时常出现在媒体上。放弃审美精神的媚俗化文艺评论,虽然有时会造成短暂的流行,但根本就没有权威性。 构建一种有权威性和影响力的文艺评论,需要在理论渊源、主体塑造和审美鉴赏等方面进行重点规划和引导。倡导一种理论自信、主体明确、品位高尚、个性突出的新批评,就是要建构一种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基础的“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的本土化的批评理论,重塑批评的主体精神,明确文艺评论为人民服务的方向。同时,要克服批评主体精神的涣散与主体批评精神的缺失等弊端,坚定文化自信,坚守文艺理想,以一种主体性的文化意识、责任意识和时代意识,构建一种既能深入文艺作品思想与精神的深处,又能发挥艺术创造的主观能动性,在文学精神的探索和伟大灵魂的发掘中实现平等对话的艺术话语与审美理论,在鲜明的风格和新鲜的形式创造中获得引领向度与发展空间,而且具有丰沛生命活力的批评形式与批评精神。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强调的,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因此,只有明确为人民服务的方向,文艺评论才能在全媒体时代不随波逐流、站稳脚跟,保持自己的主体性地位。当下,我们亟须构建一种立场明确、服务人民的批评文体,高扬审美精神,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激浊扬清,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辨清方向,拒绝和抵制媚俗化倾向。这样,我们的文艺批评才能为人民大众所喜爱和接受。 (作者单位:天津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