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近代文人结社的历史意义(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9 06:11:40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曾娟 袁志成 参加讨论
推动地域文学演变发展 从文学史的角度看,晚清近代文人结社在地域文学向主流文学的转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其一,文人结社有助于促成文学理念相近的文人群体。文人社团形成以后,定期举行社课活动,积极传播文学理念,常对一时一地的文人或此后某些文人产生吸引力,并形成某种共鸣,从而凝聚成有一定规模且具有某种文学渊源的文人群体或流派。如晚清福建词人群的形成与许赓皞组织的梅崖词社及紧随其后谢章铤倡建的聚红榭词社息息相关。谢章铤年轻时参与许赓皞之梅崖词社,且深受影响,故欲重举词社大旗。在谢章铤及其组建的聚红榭词社影响下,晚清福建词人群逐渐形成。又如,晚清云南丽江少数民族诗人群的形成离不开桂香诗社所起的作用。 其二,社员结构的改变与社团领袖的号召力,有利于地域文学扩大影响力,向主流文学转变。一般而言,文学社团跳出地域的限制,不断吸收外省文人,将会不断优化社员结构,提升社团的社会影响力,更好地传播文学宗旨。如临桂词派王鹏运主持咫村词社时,浙江朱祖谋、江苏郑文焯、湖湘王以慜就曾参与其会,并成为临桂词派的核心成员,这一社团因此备受时人瞩目。当然,社团领袖的创造力和人格魅力亦会促进社团的发展,从而使得辐射范围狭窄的社团向主流文坛和主流文学靠拢。 其三,文人社团适应时代潮流的文学主张,可使地域文学向主流文学演变过程中得到文坛的广泛支持,从而形成具有持久影响力的创作群体。如前所述临桂词派的形成,与王鹏运所主持的咫村词社及其词学主张关系密切,正因为王鹏运及其身边的况周颐、朱祖谋、郑文焯等顺应晚清词学发展潮流,从而形成了既继承主流常州词派又有所开拓创新的临桂词派。反之,以文人社团为基础的地域文人群体无法获得更广泛的认可,容易消亡。如晚清湖湘长沙声势颇大的湘社,有社集《湘社集》。然而,湘社文人因偶然的机遇而走到一起,既缺乏鲜明的创作特色,也没有适应时代潮流的文学主张,尽管湘社声势大,有一定的影响,然而晚清湖湘词人群体一直未能成为主流,并与常州词派接轨。 总之,晚清近代文人社团众多,每一个社团的始末都值得关注和深入挖掘。然而,真正受到重视并加以深入研究的文人社团屈指可数,大多数文人社团都未能进入研究视野。如瓠社、逸社、白雪词社、苔岑吟社等在常州词人陈廷焯、谭献、况周颐等人的词学主张的影响下自觉地创作,形成晚清近代文学的历史冲积效应,其文献价值和审美价值值得重新思考。数以百计大大小小的文人社团的文学创作成就了晚清近代文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造就了晚清近代文学的厚重。因此,文人结社的考辨和研究有助于还原晚清近代文学的原生态,亦有助于具体而微地呈现晚清近代文学的历史转换。这项工作任重而道远,有待更多的学者深入挖掘和阐释。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文人结社与晚清民国文学的历史转换”(13czw061)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湖南城市学院人文学院晚清民国文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从鲁迅小说看“社会”概念的初期内涵
- 下一篇:鲁迅的光芒永远照亮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