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山水诗的审美特性在旅游开发中的作用(4)
http://www.newdu.com 2024/11/29 06:11:13 中国社会科学网 杨红君 参加讨论
四 由是观之,古往今来,我国许多风景秀丽,环境优美,地理环境奇特的地方,大多与社会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往往是因为其蕴藏着大量丰富的历史人文而倍受旅游者的青睐,而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旅游者前来观光游览,其品位之高,影响之大,在饱览湖光山色之余,更是令游人惊叹不已,回味无穷,深受教育。 诸如被誉为童话里的龙宫和仙山,具有雄、奇、秀、静等特征,以集中展示原始粗犷的土柱、沙沟、荒山、幽谷等天然的自然景观为特色的云南元谋土林,只因公元1638年,明代著名地理学家、探险旅行家、游记文学家徐霞客在游览了土林之后,在其被世人誉为“千古奇书”的《徐霞客游记》里,浓墨重彩的写道:“涉枯涧,乃蹑坡上,其坡突石,皆金沙烨烨,如云母堆叠,而黄映有光。时日色渐开,蹑其上,如身在祥云金粟中也”。而使元谋土林文化含量聚增,声名远扬! 诸如山东曲阜的柏林景观,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内的万壑松风,由于松柏属于长寿树种,又常与历史或故事传说相伴,“老柏曾沾周雨露,段碑犹是汉文章。”更增添了观赏的价值。以云南路南石林而言,那高入云天的莲花峰,深不见底的剑锋池,令人心惊的“千钧一发”,饶有风趣的“双鸟渡食”,“母子皆游”等,无不是大自然的巧夺天工,又因长期深受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改编而成的优秀经典影片《阿诗玛》的熏陶及影响,早以使它名扬四海。今天,成千上万的旅游者不远万里从海外来到云南石林,她们想看什么?当然不仅仅是石头,因为石头几乎全世界都有,她们真正要看的,是天然形成,鬼斧神工,千姿百态,蔚为壮观的石头形态。像森林也好,像阿诗玛也好,像剑锋也好,其观赏意义,都已经不在是石头了。如果加上生活在石林地区的撒尼人民的热情好客,“火把节”的热烈欢快,以及世界其它地方无法取代的生活情趣,饮食文化的熏染,便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审美整体,旅游者在赏心悦目中所感受到的,是一种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消除了疲倦,丰富了旅游,沟通了心灵的愉悦,倘若再带去几件价廉物美的纪念品,那就会把美的纪念也永远带走了。这一切,当然都与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五彩缤纷的民族文化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了。 杭州的西湖,历来被誉为“有山皆美,无水不丽”的人间天堂。西湖四周的飞来峰,南高峰,玉皇山三面环绕;沿湖有苏提春晓,平湖秋月、花港观鱼、柳浪闻莺、南屏晚钟、曲院风荷、断桥残雪等十大景点。然而,作为旅游胜地的杭州西湖,其山水之美,是与相融于其中的古代神话传说,历史古迹,佛塔古刹,诗词歌赋分不开的。今天,人们游断桥,会想起白娘子的动人故事;到岳王庙,会激起人们对民族英雄的无限崇敬;漫步苏提春晓,人们心中便会涌起“忆江南,最忆是苏杭”,“若将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可以毫不掩饰的说,正因为西湖山水的美同时体现着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它才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及旅游价值,才被当今的后人,誉为世界休闲之都。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离开了丰富的历史人文,旅游便会失去存在的意义。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历史的、政治的、经济的缘故,居住在地球上的各民族,大多恪守着各自生活的地域,从而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文化传统,同时也形成了相互之间的隔阂与偏见。历史的经验反复证明,各民族之间只有加强交流,才能消除彼此的偏见。随着地球村的逐渐缩小,世界各地及各民族之间的广泛交流,已成为了社会文化深层心理沟通和融合的一种最有力,最有效的民间外交方式,对推动社会文化的进步与传播,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今天,成千上万的旅游者,她们本身便是一些文化使者,她们对文化的交流,意识的渗透,心灵的沟通所起的作用是十分大的。记得前几年,我国旅游部门曾对到我国来旅游的日本游客进行过一次调查的结果表明:其中对我国文化感兴趣的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39.8%,对我国风景名胜感兴趣的人占36.8%,二者加起来占76.6%。日本《旅游周刊》的一次调查结果是:对我国历史文化感兴趣的日本游客占第一位;对我国风土人情感兴趣的占第二位;对冒险项目(丝绸之路,徐霞客游踪旅游线)感兴趣的占第三位。以上足已表明,追求文化旅游已成为了当今旅游活动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总而言之,无论一个自然旅游景区,还是名胜古迹,不论它多么美丽迷人,如果不跟历史人文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其知名度和美誉度的传播会大大减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的江西庐山,倘若没有唐代大诗人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豪言壮语,其魅力肯定会大打折扣。三峡如果没有大诗人李白“两岸猿声啼不住,千舟已过万重山”的名句,魅力也要减弱。昆明滇池大观楼,如果没有清代民间诗人孙髯翁的古今第一长联,就不会有今天游人如织的喜人局面。元谋的土林,如果没有被写入人类历史教科书的170万年的“元谋人”遗迹、遗址,当年徐霞客游历土林后的感慨等历史文化为背景,其知名度也不如现今,更不会有今天游客络绎不绝的喜人局面。路南的石林,一块石头在那里屹立了上亿年,自赋予她“阿诗玛”的美名后,每日以她为背景摄影留念的人络绎不绝,声誉远播。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环境是旅游之根,产品是旅游之本。文化产业可以依托旅游发展实现其产品的市场化并发展壮大,旅游产业可以通过文化产业发展而提高其文化含量,丰富旅游业内容,提升产业素质。“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所以,只有人文与自然发生共震,旅游才能构成吸引,才能产生巨大的能量。诸如,为了纪念我国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探险旅行家、游记文学家徐霞客及其被世人誉为“千古奇书”的《徐霞客游记》,2011年3月30日,国务院特将《徐霞客游记》首篇《游天台山日记》的开篇之日(5月19日)定名为中国旅游日,就是文化参与旅游互动最好的结晶。因此,只有用文化提升旅游品质,用旅游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才是我们发展文化旅游,传承文化旅游的有效途径,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山水诗,也才会重新焕发出崭新的面貌及神采!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现代诗叙事文法正当性的确立
- 下一篇:古典文学与文献研究的文本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