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寻找萧红的“本真”和“本我”


    萧红之所以被人关注,一是萧红短暂的生命中留下了约一百万字的作品,这些关于萧红写作的自传式的叙事,研究者相对容易把握;二是萧红曾经和萧军、端木蕻良、骆宾基、鲁迅、茅盾等文化名人生活或交往过,她身上负载了太多的“传说”或“传奇”。诚如萧红所说:“当我死后,或许我的作品无人去看,但肯定的是,我的绯闻将永远流传”;三是从出生到去世,萧红给世人留下了太多的“谜”,从生日的具体时间到去世的明确病因皆“众说纷纭”,这也给一些所谓的研究者留下了 “想象”的空间或“臆造”的机会。现在的研究者多“沉溺”于后两点的“解读”,真正研究萧红文本的则“寥若晨星”。
    从近现代历史来看,哈尔滨是一座随着中东铁路的建设而逐渐形成的近代城市。在一定程度上,萧红及“东北作家群”(后来的称谓,一个不确定的概念)承接了当时哈尔滨文学史或东北文学史,尽管时间是短暂的,但是留下了厚重的一笔。土生土长的萧红如今成了黑龙江和哈尔滨着力打造的地方文化品牌,尽管萧红是属于“世界”的。在大量的“误读”和“包装”下,萧红“被”失去了她的“本真”和“本我”。
    2011年是作家萧红诞辰百年。随之,种种关于萧红的研讨会和出版物一时纷纷登场,蔚为大观。仅就出版物而言,文集类如黑龙江大学出版社的新版四卷本 《萧红全集》;传记类如复旦大学出版社再版的葛浩文《萧红传》、东方出版社的李汉平《一个真实的萧红》、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的刘乃翘《萧红印象:呼兰河女儿影像传》、现代出版社的季红真 《呼兰河的女儿:萧红全传》、中国青年出版社的袁权《萧红全传:从呼兰河到浅水湾》、西苑出版社的张明林《萧红自述:传奇故事》等。但是,从新材料、新观点、新方法来看,各种关于萧红的传记鲜有新意,属“新瓶装旧酒”。
    相对于20世纪80年代的 “萧红热”,因萧红百年诞辰而再次兴起的“萧红热”似乎没有那么热烈,并且持续时间也不长,稍纵即逝。我认为,第二次“萧红热”没有遇到第一次“萧红热”所具有的中国文化热的大环境,这是一种重要因素。第一次更多的是一种“需求”和内力,而第二次似乎是一个“要求”和外力。所以,第二次“萧红热”没有真正“火”起来。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