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破解《老人与海》“电报式”的写作风格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是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海明威在18岁时进入报界,从事记者工作,这对他的写作生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老人与海》的写作方式具有“电报式风格”。小说的全文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也没有大量优美的形容词汇,而是凭借着单一的故事情节、极简的语言风格、大量的内心独白,让整部作品沉浸在“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氛围中。
    动作效果推动情节发展
    《老人与海》这部小说打破了情感与动作相平衡的写作常态,在大多情况下,内在强烈的情感是需要依靠外在行为动作来呈现的,因为人物的行为举动受情感来牵动。但海明威的笔墨着重落在了老人与鲨鱼搏斗的场面,虽然老人的内心世界十分活跃,但它并没有带动起其他情节的发生,如老人是如何出生,受过什么样的教育,他的家庭如何,他与村庄的每个人物关系如何等等,这些以往小说具有的俗套故事情节,都成了“电报式”小说的累赘。文章只是简单地加强老人纯粹勇敢的内心效果,也正是因为这种效果导致了小说情节的单一性。
    在世界小说史上,由动作效果推动情节的发展是较早出现的,因为外在动作的呈现不仅使作品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创造“曲折跌宕”的故事情节更为容易,还能给予读者更为直接的感知。如法国大仲马的长篇小说《基督山伯爵》以其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夺人眼球。年轻的船长唐泰斯本该有美好的前程和爱情,但遭到朋友的背叛,受陷害入狱。在狱中他认识了法里亚教士,得知了宝藏的秘密,九死一生后逃狱,精心策划了一系列的复仇计划,故事最后却以唐泰斯的反省、忏悔与宽恕为结局。整部小说升腾跌宕、一波三折,不仅塑造了丰满的人物形象,也使得故事情节完整、饱满。我们在小说作品中很容易看到人物的外在动作,从动作的快慢、轻重都能较为明显地感受到人物的性格,可见,动作效果是具体、可感的。相比动作效果的强化,内心动作的强化是更难表现的,因为人物的内在心理世界相比外在行为是更为平淡、温和、模糊的。
    意味无穷的留白艺术
    留白艺术是作家在表层语言和深层内涵之间保留了充足的空间,引导读者去进行合理的想象和虚构,进行第二次的文本创作。海明威在小说中用简约的电报式语言,删去了一切华丽的修辞词汇,调动读者自身的感受、经验和思想情感并对其文本进行填补。这种创作手法在绘画中,类似中国的水墨画,重在写意,而非写实。用黑色、白色去渲染意境,不需要百分之百的反映客观事物,只需寥寥几笔勾勒出大概轮廓,制造一种悬念,让欣赏者去探究、补充其余部分。如“当一大股暗黑色的血沉在一英里深的海里然后又散开的时候,它就从下面的水深的地方蹿了上来。它游得那么快,什么也不放在眼里,一冲出蓝色的水面就浮现在太阳光下。”小说在写到老人与鲨鱼的搏斗的激烈场面时,没有用到花花绿绿的形容词来形容当时形势的紧迫,只是注重短句的使用,用短句带动读者的情绪变化,为老人接下来的境遇感到紧张。这种紧张情绪的带动更多靠的是文字的留白艺术。
    小说的结尾没有过多介绍村里的人是如何看待带着大鱼残骸归来的老人,也没有再如前文一样去仔仔细细描摹老人的心理活动。故事的结局同老人的梦一样归于平静,老人再一次梦见了狮子,非洲大草原上勇猛无比的英雄。在这里,不得不引发读者的思考:老人到底是成功还是失败呢?你很难去找到确切的答案。故事的最后为什么大马林鱼的残骸被误认为是鲨鱼的骨骸呢?在这个角度上,也许可以理解为老人是成功的,他捕获的鱼大到可以与鲨鱼相比,可以联想到老人在海上是如何智获大马林鱼,又是有着怎样的勇气与毅力与鲨鱼做搏斗,找回人的尊严。但带回来的终究还是残骸,读者还是有一万个理由去驳倒这种“成功”。总之,海明威在故事的结局删去了解释、讨论、议论等部分,让小说情节短小、含蓄,意味无穷。
    独白体现人物多面性格
    小说中的独白忠实地展现了老人的内心世界:“鲨鱼攻击我的鱼儿,但鲨鱼也被我杀死了,他心想。它是我平生见到的最大的登图索。主作证,我不是没见识过大鲨鱼的人。”这是老人在第一次杀死鲨鱼后的心理活动。海明威用了十几个段落来描写老人的内心世界。这些心理描写集中展示了老人的形象。
    首先是老人的勇敢坚毅。风中之烛的老人,一生以捕鱼为业,捕过的鱼也是不计其数,却贸然独自驾着小船到深海处捕鱼,获得一只比渔船还大的鱼儿还执意带回去。在鲨鱼一次又一次的攻击下,始终没有放弃的念头,斗智斗勇。
    其次是老人的孤单。老人在大海上常常自言自语,人是需要通过与他人沟通、交流来排遣心灵的消极阴霾,这些自我对话侧面突出了老人内心的孤单。在生活中他没有妻儿,只有一个小男孩时常陪伴他“演戏”;在海上,捕到大鱼没有帮手,“要是小男孩在这儿就好了”整部小说一共出现了七处之多,更突出老人在海上的孤立无援。
    再次,老人是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老人在于鲨鱼搏斗后的心理旁白中,出现了他对飞鸟、海龟、小鸟等抱着同情、怜悯的心态。作为渔夫以捕鱼为业,他没有把这些大海上的生命作为自己的对立面,而是将它们放在了与人类同等的地位。
    总之,小说依靠大量的内心独白不仅刻画了老人内心的勇敢、坚毅,以及孤立无援的形象,还成为了这部小说的重要特色。莫泊桑曾说:“如果昨日的小说家是选择和描述生活的巨变、灵魂和情感的激烈状态,今日的小说家则是描写处于常态的感情、灵魂和理智发展。”相比情节的一波三折,平淡的情节可以说是人物生活常规常态,它更多停留在人物的内在思想、情感活动上。情节的淡化不等于没有情节,《老人与海》虽结构单一,但读者对故事中的人物、情节无一不印象深刻,那是因为海明威在淡化情节的同时强化了人物的内心情感世界。作家在塑造人物形象的时候,如果过分在意设计人物动作的详细和故事情节的突转,那么人物内在行为就会相应地减弱。海明威从大起大落的外在行为动作中解放出来,去大量细致地描绘人物的心理变化,关注到内心那个无剧烈效果但不断起伏的心灵世界。
    冰山一角的含蓄之美
    小说看似简单,但海明威却认为这部小说囊括了外在世界和人的内在世界的全部空间,我们在小说表面文字下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冰山的百分之九十都在水面下。水上的百分之十和水下的百分之九十是密切联系的,要想看到冰山的全貌,必须对“冰山一角”进行诠释。冰山之美在于看不见的部分,是一种含蓄之美。一旦读者领会到冰山之美,知晓隐藏在文字表面下的深层蕴含,就会发现象征手法在海明威的作品中无处不在。这种象征手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小说情节的平淡,使得在单一的故事情节中饱含了寓言的味道,激发读者去挖掘、探秘未知的部分,可以说,在海明威的象征写作手法下,是读者和作者一起完成了作品。
    《老人与海》中的每个事物都有其深刻的含义。大海象征着大自然。它既能给予你生活所需所求,又能让你九死一生。小说中的老人是抽象化的人类象征。大马林鱼则象征着人们渴望达成的理想目标。鲨鱼象征的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人类自身不可摆脱的宿命。小说不断出现的“狮子”,象征着勇气与力气。代表人类永不言弃、努力拼搏的精神。正如书中所言:“人并不是生来就是要吃败仗的”“一个人可以被消灭,但不可以被打败。”地球孕育了生命,尤其是高等哺乳动物人类。
    在远古时期,人类面对大自然的狂风暴雨、电闪雷雨总是束手无策,祈求宗教神灵的庇佑。然而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人类发明了纺纱机、蒸汽机等,人类以宇宙中的最强者姿态站在了大自然的面前。人类到底能不能征服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到底何去何从?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给了我们思考的空间。看似简单的文字背后有着深刻的含义,再一次印证了他的“冰山理论”。
     
    (作者单位: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