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评论 > 百家争鸣 >

马忠:让文学选本成为名副其实的精品


    每到岁末年初,各种文学选本又开始征稿。顾名思义,所谓“文学选本”,就是从众多的文学作品中选出更优秀的作品重新编排成集出版。这一做法,古已有之。比如: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现存诗305首,并按照风、雅、颂进行编排,据说就是经过孔子删选的。按照今天的说法,《诗经》就是一部诗歌选本。
    只不过,时至今日文学选本更加繁盛,选本包括的范围越来越宽泛,分类越来越细,参与年度文学选本的出版机构也越来越多,由最开始的长江文艺出版社独霸天下,发展到今天的长江文艺出版社、漓江出版社、春风文艺出版社、花城出版社等各分天下的局面。文学选本形态也呈现出多样性。
    年度选本的扎堆出现,增加了读者的选择余地,倘若从开阔视野这一角度来说,多一些选择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但是,众多的“最佳”“精选”是否名副其实呢?以诗歌为例子,每年出版的中国诗歌选本多达数十种。然细读之后,你会发现很多选本作品在艺术的原创性、审美的开拓性、思想的深邃性上并不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一是标准模糊,入选作品风格、时间周期、流派群体、地域方位等元素不明显;二是眼光不高,互联网催生下的诗歌繁荣,带来泥沙俱下,“最佳”“精选”的标杆自然也随之变矮,最终导致“最佳不佳,精选不精”的现象出现。
    著名作家、学者顾随先生说:“一个好的选本,等于一本著作。”其实,好的选本既等于著作,故亦常成为研究的对象,如《文选》,即成“选学”。就性质而言,文学选本,即是文学批评的一种方式,其卓越者,自是可以成为研究对象的。现如今,市面上的各种文学选本何其之多,而好的选本却凤毛麟角。编选者因为评价标准的不同、视角所限,挑选出的优秀作品也不尽相同,甚至出现遗珠漏玉的情况,这是可以理解的,但绝不能以此作为借口,胡编滥选。
    统观古人选本的得失,感觉选本的好坏,确定标准最为关键。首先是精,宁缺毋滥,去芜存菁,将最好的作者的最好作品展示出来。作为选家,载体高低并不是衡量文章优劣的唯一标准,关键在于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和善于发现的慧眼,具体地说,在选取作品上应兼顾名家和新人;在风格上,应力求多元化的文学探索,既体现精品意识又有丰富性;在作品来源上,既要有传统报刊,也有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其次是要有主见,不为流风影响。还有就是要客观公允,择善而从。
    我们说,文学选本具有内容的高度浓缩性和相对整齐的作品质量,一册在手,意味着避免了沙里淘金的繁琐,直接阅读到最优异的部分。换言之,文学选本的核心在于“选”,它是一项精中选精、为文学存史的严谨工程。因此,真心希望每一种选本都能鲜明地体现出自身的审美尺度,都能在最大程度上维护自身的艺术准则,成为名副其实的精品!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