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语音学 >

近70年国内语音学和音系学研究综览


    摘    要:文章在对国内近70年语音学和音系学的研究作出简要梳理的基础上,展望其可能的发展方向。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国内语音学主要研究汉语和英语的发音和音系结构。改革开放以来,语音技术和国外现代音系学理论对我国语音学和音系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古汉语、汉语方言及其他外语语音和音系的研究均得以长足发展。生成音系学占据了音系学理论体系的主流地位,同时,认知音系学理论也开始兴起。虽然还鲜有认知音系学的具体研究,但在认知科学的大背景下其发展将是必然趋势。鉴于国内当前外国语言学的研究多依傍国外理论而忽视了我国源远流长的音韵学研究传统的现状,文章认为,继承音韵学的研究传统,古为今用,借鉴西方语音学和音系学的新理论,洋为中用,发展本土的语音学和音系学理论是当代国内学人的时代担当和历史使命。
    关键词:语音学;音系学
    作者简介: 席留生,男,河南许昌人,温州大学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英汉结果句式认知语法之对比研究”(14BYY008);温州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归去来兮辞》的音系结构和语义象征”(3162018017)。
     
    一、引 言
    语音学和音系学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语音是音系系统中的语音,音系结构也体现在语音特征及其之间的关系当中,应当把二者结合起来1,前者主要研究语音的物理特性,后者则涉及语音间的关系及其社会属性,但两者的研究又呈现出趋同的趋势2,因此本文对这两个概念不做严格区分。我国在1964年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关于语音学和音系学的专著卷帙浩繁。据不完全统计,语音学相关著作一千八百多种,音系学一百多种,研究性的论文也是数以万计,共计三万四千八百多篇,其中各类期刊报纸论文两万六千七百多篇,国际国内会议一千八百多篇,硕博士论文六千一百多篇。3
    自1932年到2014年,国际语音学大会先后举办了十一届,我国学者出席该盛会始于1979年的第九届会议。值得一提的是,1987年在苏联塔林召开的第十一届大会,共有来自50多个国家的80多名代表参会,吴宗济、林茂灿、张家骆、王超尘、洪振耀、周开顽等6位国内学者作了大会发言。本次会议的主要议题包括:语音和音系的系统和概况,言语过程的听觉模型,音长、音位和音变,言语技术和信号。会议共收到论文一千多篇,其中50多篇编入文集。语音和语言教学、音位学理论等方向的文章的比例显著提高,大会还增加了举世瞩目的国际音标的题目。重新修改国际音标所依据的理论,对各国语音学的研究都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41985到2017年的共十四届国际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中有关汉语语音本体和教学的研究,1990到2017年的共十四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2002年和2004年的两届国际汉语方言语法学术研讨会,还有三十七届中国控制会议涉及语音技术的相关研究,都体现出语音学和音系学研究的进展。
    各种形式的汉语和方言研修班和研讨会相继举办。2014到2018年先后在广东珠海、湖南株洲、广东广州、江西赣州和上海开办了5次田野语音学高级研修班,2009年到2018年陆续在同济大学和复旦大学开办了5期当代语音学与音系学高级研修班,第6期高级研修班于2019年7月在复旦大学开办。此外,2017年在上海举办了基于实验分析的汉语方言语音研究研讨会。
    下面,我们将选取几个代表性的话题进行讨论,尝试指出语音学和音系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作一定展望。
    二、语音学和音系学理论建设
    总体看来,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内的语音学和音系学研究先后经历了以下几个理论时期:结构音系学、生成音系学和优选论,其中以生成音系学为主流。21世纪以来,随着认知科学和认知语言学的发展,音系学的研究出现了认知转向,由此产生的认知音系学体现了语音和音系的心理表征。同时,我国历来就有音韵学的研究传统,探索具有民族特色的音系学理论也是中国音系学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结构音系学
    20世纪初,随着结构音系学(Structural Phonology)的产生,音系学从语音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结构音系学中最基本的也是最核心的概念是音位,主要研究的是音位的分布、对比和配列(phonotactics),因此结构音系学也叫作音位学(phonemic phonology/phonemics)。索绪尔最早使用“音位”一词,但其义实则等同于现代语言学中“音素”(phone)概念,英国著名语言学家和语音学家Henry Sweet基于区别意义的目的提出了科学的音位概念,布拉格学派和美国结构主义是结构音系学发展最高成就的代表。除音位之外,其他结构层次的语音单位(如区别特征、音节等)和其他语音现象(如韵律节奏、语音流变等)也是结构音系学的研究对象。
    国内20世纪50年代的语音学以语音的发音为主要研究对象5,主要涉及汉语语音常识、普通话语音规范和不同语音之间的比较6等研究课题。到20世纪50年代末音位学进入教学研究7,在此前后开始研究语音和音系结构,李方贵和叶蜚声运用音系组构的原理分析了上古汉语音系统的构拟。8李姣雷分析了湘西乡话的语音层次,通过湘语和乡话之间的比较可以构建湘语的早期面貌。9刘勋宁讨论了文白异读和语音层次之间的关系,10陈忠敏则借助语音层次重新对文白异读进行了重新定义。11总的来说,该阶段的研究都以实践为主,虽然可能受到了国外理论的影响,但是专门探讨理论的具体研究并不多见。这一时期国内的代表性著作是《普通语音学纲要》12和《法语语音学》13,这两部著作的部分章节分别对汉语和法语的音位和语音结构做了简要介绍。
    然而,结构音系学以音位为中心而产生的双向单一性和线性排列的研究思路因不符合人类思维加工模式而经常得到不符合语感的结果。20世纪60年代随着转换生成语法(Transformational Generative Grammar)的兴起,生成音系学完全取代了结构音系学。
    (二)生成音系学
    生成音系学是目前发展最为成熟的音系学理论,由Noam Chomsky和Morris Halle创立,随着专著《英语音系》(The Sound Pattern of English,简称SPE)在1986年的出版,正式确立了其在音系学理论体系中的主流地位。SPE被誉为经典音系学理论,它的创立在音系学领域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生成音系学是生成语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采用形式化的方法研究人脑中语音系统的知识,基本单位是区别特征,认为语音表达式的规则对于所有语言具有普遍的意义。14但是早期的生成音系学不研究音位和声调,其实在这一点上,我们认为它是自相矛盾的,既然把区别特征作为基本单位,就必然会涉及音位的研究,因为一个音位实际上就是若干区别特征的总和。谈及区别特征,经由雅各布森和乔姆斯基等先后修订和补充,成为生成音系学的基础之一。鉴于20世纪60年代以后国外出版的现代语音学著作无一不提及区别特征的现状,我国较早出版的《普通语音学纲要》在附录部分也简要介绍了音位的“区别特征”,叶蜚声和徐通锵合著的《语言学纲要》中也有涉及。
    国内最早提到生成音系学的是徐烈炯15,王嘉龄则系统介绍了生成音系学理论。16对此也有更为深入的探讨,如生成音系学对音系范畴持天赋论,随着研究的发展和成熟,尤其是大量音系浮现论研究的出现,使得这一理念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质疑,于是有学者就这一争论做了详细探讨,17得出生成音系范畴是天赋而非浮现的结论。马秋武探讨了生成音系学的声调描写和表征理论,18包智明和曹栌文则具体分析了生成音系学理论视角下的汉语声调,19而最早运用生成音系学理论描写汉语声调的是美国华裔语言学家王士元20,他发现汉语音调依附的是音节而非音段。
    生成音系学自创立以来在不断创新中发展,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出现了几种非线性理论,比较突出的是自主音段音系学(Autosegmental Phonology),该理论将音节纳入生成音系学的研究范围。20世纪80年代以后先后产生了词汇音系学(Lexical Phonology)和韵律音系学(Metrical Phonology)等具体的理论。然而,生成音系学在发展的过程中还是面临着诸多问题,徐烈炯早在1989年就指出,运用数学和逻辑的形式化方法研究音系必然会导致语音学形式和语言学实质之间的脱离,21前面提到王士元先生的发现就体现了这一点。虽然乔姆斯基等尝试过从标记性(markedness)的理论出发解决这一问题,但实质上是换汤不换药,并未从根本上避免形式化的分析方法。而且,生成音系学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从底层到表层的串行推导理论,这实则有悖于人类正常的认知思维方式——神经系统的并行加工,于是优选论应运而生,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后生成音系学最为突出的进展。
    (三)优选论
    Alan Prince和Paul Smolensky于1993年问世的专著《优选论:生成语法中的限制互动》是优选论的奠基之作,王嘉龄是国内最早介绍优选论的学者。优选论采用并行加工的推导模式,强调制约条件的核心位置。22国内优选论的应用主要体现在音系、句法和语言习得等方面,其中以音系领域研究居多,包括汉语鼻音化韵、普通话音节组构、元音和谐、汉语方言声调和儿化音等的研究。23
    但是,随着优选论的发展,其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关注最多的是音系不透明现象。所谓的音系不透明指的是无法从表层形式中直接观察到的音系交替现象。有学者提出对应论、层面优选论和比较标记论等理论以应对这一问题,24但是,若从认知的视角去解决这一问题,也许会更为系统、自然和彻底。
    (四)认知音系学
    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研究音系的构想首见于Jonathan Kaye的《音系学:认知的视角》25,并由Lakoff 于1993年正式提出“认知音系学”这一术语,他认为生成音系学所依据的基础是错误的,因为人们在发音和说话的时候并不会有意识地去分析其表层和深层结构,他认为这一现象体现在语言能力(competence)而非语言运用(performance)上。26Riitta Välimaa-Blum的《构式语法中的认知音系学》是第一部系统介绍认知音系学理论的著作。认知音系学认为语音是具有心理表征的,王云和刘新芳运用语音实验的方法证实了这一点。27认知音系学的研究目的是把音位及其他象征单位的心理表征和话语中的语音实现联系起来,有助于对音系学的相关问题做出自然、统一、充分的解释。
    总之,音系学理论在批判中不断继承和发展,这些国外音系学的理论对我国音系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由于不同民族语言所体现的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差异,运用国外的音系学理论研究本民族的语言终究不够充分和透彻。自先秦始,汉语历来就有音韵学的研究传统,“音韵学(也称声韵学)是一门传统的学问,研究的是古汉语各历史时期声、韵、调的系统及其发展规律”28,隋唐时期主要研究的是中古音,《广韵》中提到音韵著作以《尔雅》为首。顾炎武的《音学五书》以《诗经》的语音为研究对象29,是清代一部研究古音的具有开创性的著作。所以,国内学者也应当充分挖掘本民族的优秀传统理论,用于现代汉语语音学和音系学的研究。
    三、语音学和音系学的其他具体研究
    界面研究是音系学研究的一大特色,音系学的界面研究是伴随着生成语言学的发展而产生的,主要表现在音系学和构词法、音系学和句法学、音系学和语音学之间关系的研究。
    音系学和构词法的研究产生了词汇音系学,王嘉龄对其进行了详细介绍。30传统的生成音系学将词汇排除在音系学研究之外,认为它属于句法研究的范围。20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出现词汇学说,认为包括派生词和合成词在内的所有词的构成都在词汇部分,为词汇音系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词汇音系学的观点是把一种语言词汇派生和曲折变化的过程视为一组有序列的层次(ordered levels),且每一层次都联系着一组音系规则。
    音系学和句法学各自的深入发展为其关系的研究提供了前提条件,而且语音、词汇和句法之间的密切联系使得单一层面的研究存在局限性,于是音系和句法的互动研究就应运而生了。它主要体现在音系和句法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周韧对此有详细探讨。31石毓智则从汉语双音化趋势促使动补结构诞生的事实分析了语音的变化对语法发展的影响。32
    语音学研究的是人类声音的物理属性,音系学的研究则涉及其社会属性。21世纪初,音系学脱离语音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随着研究的发展,不难发现,其实这二者之间是紧密联系的,从《语音学和音系学词典》即可见一斑,王嘉龄33、石峰34的相关论述也有力证明了语音学和音系学研究互为促进,相得益彰。
    除此之外,包括实验语音学在内的其他各语音学和音系学分支也逐步在国内研究中获得长足发展,实验语音学和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引进为语音识别等言语技术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自吴宗济35系统介绍了实验语音学及其和语言学的关系之后,开始出现大量运用实验技术研究语音的成果,马笑和梁丹丹36运用实验的方法发现,汉语SLI (specific language impairment,特异性语言损伤)儿童缺乏词语学习快速映射能力和语音记忆、语义表征都有关系,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黄志华运用语音信号处理的方法研究了共振峰对维吾尔语语音可懂度的影响。37
    四、存在的问题
    (一)引介有余,应用不足
    20世纪60年代以前国内语音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汉语语音的发展和普通话语音教学改革。自1963年初引介6种英国英语语音学专著和4种美国英语语音学专著起,先后有大量西方语音学和音系学专著被国内相关学者引介,影响比较大的有:生成音系学38,优选论39,词汇音系学40,非线性音系学41,实验语音学。42此外,《语音学和音系学词典》的编译既便于初学者在较短时间内基本了解语音学和音系学专业术语,也有助于相关学者对该领域知识体系的系统化。
    以上这些语音、音系学理论和专著的引进填补了20世纪 60年代以前国内西方语音学和音系学理论的空白,对国内语言学理论的研究和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除了生成音系学、优选论和韵律音系学等少数理论有一定数量的具体研究之外,更多的理论仅限于引介。对于国外的语言学理论,应该更多地考虑化理论为方法,给研究以个性,在引介的基础上有所发现和创新43,国内外国语言学的研究多依傍国外的理论,借鉴他人的优秀理论是有助于国内语言学发展的,但更多的还要关注语言的个性,尝试构建适合本族语言文化的研究理论和分析方法。
    (二)在语言学的各分支学科中,语音研究相对薄弱
    综观当前英汉语言学的研究和发展,多集中于形态、句法、语义和语用的分析,语音和音系的研究成果较之前者,或许仅为沧海之一粟。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引进于90年代初的认知语言学,作为国内语言学研究的前沿,亦是如此。尽管音系单位是认知语法仅设的三个语言单位之一,但认知音系的研究相对于认知语义的成果而言则相形见绌。
    (三)音系学的研究滞后于语音学研究
    语音学的研究和音系学的研究发展也不平衡。众所周知,语音学侧重研究语音的物理属性,音系学侧重于语音的社会属性,而且语音也是不可能脱离其社会属性而存在的,因为话语的声音涉及人类思想的表达和认知的理解,它因民族方言而异,因社会环境而不同。音韵学是中国传统的语音研究方法,国内音韵学研究方兴未艾。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使得语音识别等研究快速发展。
    相比之下,西方音系学的引进相对较晚,徐烈炯和王嘉龄是该领域的先驱,进入国内学界后还发生了一场关于音系学与音韵学之间对立性的争论,更是阻碍了音系学的顺利发展。
    五、总结和展望
    语音学和音系学的发展经历了分分合合的历程,然而二者之间的紧密联系使得其研究方向趋同。不仅出现了语音学和音系学的界面研究,还产生了音系学和构词法以及句法学之间的交叉研究。这一趋势的出现也从某种程度上说明语音、音系、词法和句法研究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这就为认知音系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前提。生成音系学的理论构建和具体研究已臻于成熟,20世纪90年代以来语言学研究的认知转向使得认知音系学的研究逐渐兴起。关于语音学和音系学可能的发展方向,我们提出以下两点展望:
    首先,运用前沿的认知语言学理论在各个层面研究普通话、方言和各民族语言的语音和音系结构。认知音系学的理论在国外的发展已经较为成熟,国内目前主要处于理论的引介阶段,具体研究尚有待展开。同时,在世界范围内都鲜有将认知音系学理论运用于实际话语和语篇的具体研究,因此,不论在国内还是国外,这方面的研究都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其次,建立基于本土的语音学和音系学研究理论。这无疑是一个更高的目标。《声类》是汉语最早的韵书,为三国时期魏人李登所作,所以我国传统的音系学研究至少有一千多年之久。近年来的语言学研究多是引进介绍国外的语言学理论,并运用其分析汉语的语言现象。有学者指出,语音和中国古代的书法和音乐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呼吁回归传统,发展本土的语音(音系)学理论。44在不同的民族之间,各自的文化背景形成了各不相同的思维和认知方式,这使得语言的本土化研究意义非凡。在当前的世界学术大潮中,既立足本民族的优秀学术传统,古为今用,亦借鉴前沿的国外语音学和音系学的理论方法,努力建设有民族特色的音系学理论(乃至语言学理论),应当成为国内当代语言学人的时代担当和历史使命。
    注释
    1 罗常培,王钧.普通语音学纲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58.
    2 王嘉龄.语音学与音系学的趋同倾向[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2).
    3 以上数据均依据中国知网检索结果分析得出。
    4 周开顽.盛况空前的第十一届国际语音学大会[J].现代外语,1988,(1).
    5 陈定民.学习语音学的三个基本问题[J].西方语文,1957,(3).
    6 方淑珍.英语和广州话语音比较分析[J].西方语文,1957,(2).
    7 阿·列弗尔玛茨基.语音教学和音位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1959,(5).
    8 李方贵,叶蜚声.上古汉语的音系[J].语言学动态,1979,(5).
    9 李姣雷.湘西乡话支脂之韵开口的语音层次——兼谈乡话对湘语研究的意义[J].中国语文,2018,(5).
    10 刘勋宁.文白异读与语音层次[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4).
    11 陈忠敏.重论文白异读与语音层次[J].语言研究,2003,(3).
    12 罗常培,王钧.普通语音学纲要(修订本,1957年第一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203~253.
    13 陈定民.法语语音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145~230.
    14 Chomsky,Noam and Morris Halle.The Sound Pattern of English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18.
    15 徐烈炯.两种新的音位学理论[J].语言学动态,1979,(4).
    16 王嘉龄.生成语音学简介[J].山东外语教学,1980,(1).
    17 胡伟,李兵.音系范畴是天赋的还是浮现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8,(5).
    18 马秋武.生成音系学的声调表征理论[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3).
    19 包智明,曹栌文.汉语声调和生成音系学理论[J].当代语言学,2014,(3).
    20 William S-Y,Wang.Phonological Features of Tone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merican Linguistics,1967,(2).
    21 徐烈炯.生成音系学:问题与发展[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9,(3).
    22 王嘉龄.优选论[J].国外语言学,1995,(1).
    23 闫小斌,马秋武.中国优选论研究十年[J].外国语言文学,2007,(2).
    24 李兵.优选论中的音系晦暗性:问题与发展[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3).
    25 Jonathan Kaye.Phonology:A Cognitive View [M].Routledge:University of London,1989,146~160.
    26 Lakoff,George.Cognitive Phonology[A].John Goldsmith.In book The Last Phonological Rule.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3.
    27 王云,刘新芳.汉英心理动词程式语语音表征对比研究——来自视觉掩蔽启动范式的证据[J].外语界,2018,(3).
    28 胡安顺.音韵学通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2,(1).
    29 (清)顾炎武.音学五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2,(1).
    30 王嘉龄.词汇音系学[J].国外语言学,1987,(2).
    31 周韧.音系与句法互动关系研究综述[J].当代语言学,2006,(1).
    32 石毓智.汉语发展史上的双音化趋势和动补结构的诞生——语音变化对语法发展的影响[J].语言研究,2002,(1).
    33 Patricia A.Keating,王嘉龄.音系学与语音学的接面[J].国外语言学,1988,(2).
    34 John J.Ohala,石锋.语音学和音系学的总合[J].国外语言学,1992,(2).
    35 吴宗济.实验语音学与语言学[J].语文研究,1981,(1) .
    36 马笑,梁丹丹.汉语SLI儿童快速映射词语学习缺陷的原因:语音记忆还是语义表征?[J].当代语言学,2019,(1).
    37 黄志华.共振峰对维吾尔语语音可懂度的影响[A].2018年全国声学大会论文集 K语言声学与语音信号处理[C].中国声学学会,2018.
    38 王嘉龄.生成语音学简介[J].山东外语教学,1980,(1).
    39 王嘉龄.优选论[J].国外语言学,1995,(1);RenéKager,马秋武.《优选论》评介[J].当代语言学,2001,(3).
    40 王嘉龄.词汇音系学[J].国外语言学,1987,(2).
    41 George N.Clements ,SusanR.Hertz,王嘉龄.非线性音系学与声学解释[J].国外语言学,1995,(1).
    42 吴宗济.实验语音学与语言学[J].语文研究,1981,(1).
    43 徐盛桓.化理论为方法给研究以个性(提纲)[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1).
    44 吴宗济.试论普通话中韵律规则与其他若干学科中韵律规则的共性[A].沈家煊等主编.现代语音学前沿文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