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之美呈现东方生态艺术
http://www.newdu.com 2024/11/23 07:11:28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高西美 参加讨论
中国古代私家园林是中国园林艺术的重要代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理念,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即“天人合一”的审美观和生态观。古代私家园林多是封闭的、私密的,其功能是修身养性,闲适自娱,体现的是文人士大夫寄情山水的审美情趣。当代私家园林的建造由于时代背景的不同,与古代私家园林相比,造园融入了现代设计要素,风格具有多样性,并呈现出开放性、商业性、综合性和共享性的特征。 中国古典园林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特质,是自然美、生态美、建筑美、艺术美的完美统一,真正实现了人对美的感知与体验,是体现东方生存智慧的生态艺术。古代私家园林也称之为园、亭园、园墅、别墅、别业、池馆、山池、山庄等。园主多是文人士大夫出身,能诗善画,以风雅自居,是文人士大夫闲适享乐生活方式的体现。古代私家园林一般面积较小,仅有几亩或十几亩,小的仅一亩或半亩,多与住宅相连,以山水为骨干,池水为中心,亭、台、轩、榭、楼、阁建在池的周围,所造假山、叠石、荷池浑然一体。亭台楼榭、曲院回廊无不巧妙安排,其间有漏窗、回廊相连,与古木、奇石、绿竹、奇花异草等,构成一个景点或多个景点,把自然风景山水缩写于自己私家园林中,以表现大自然的天然山水景色为旨趣。园林布局自由,以小见大,体现了“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和“咫尺山林,多方胜景”的造园理念。营造出典雅精致、移步换景、曲折含蓄、变化无穷的意境,将大自然的万千美景和审美意蕴浓缩其中,从而构成一幅幅令人流连忘返的艺术画境,使人不出城廓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得林泉之趣。园林的构建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充分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古代的私家园主造园目的多是修身养性、闲适自娱,园主特别注重在园林中注入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中国传统绘画相似,园主都注重把命名、题咏与景物的安排结合在一起,作为园林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那些通过门额、牌匾、石刻等形式表现出来的园名和景名,不仅恰到好处地起到了点题和深化意境的作用,也使园林生出许多情趣和内涵,变得更加富有生命力。园名的命名及牌匾、题咏主要是状物写景、抒怀言志,或出自典籍,或富含深奥哲理,或含蓄蕴藉,或画龙点睛,或出自文人诗赋,或充满诗情画意,或取汉字的谐音,都是为了表达园林主人对先贤及前代名士的仰慕、归隐林间的志向。园名突出了园林主人的思想及情趣,如江苏吴江同里镇的退思园,是清朝末年任兰生遭弹劾落职还乡后所建,园名“退思”,语出《左传》“进思尽忠,退思补过”,有退而思过之意。而“个园”则是因园内种竹万竿,取名“个园”。清刘风诰所撰《个园记》有记载:“园内池馆清幽,水木明瑟,并种竹万竿,故曰个园。”园林中的楹联,多曼语丽辞,情景交融,意蕴隽永。有的富有哲理,发人深思;有的抒发情怀,令人神往;有的切合主题,启人心智,楹联描绘的诗情画意也对园林景观起着烘云托月、画龙点睛的作用。这是古典私家园林艺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古典园林艺术的精华之一。 与古代园林相比,当代私家园林具有了公共空间的性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私人造园再度兴起。当代私家园林的建造呈现出多种形态,有袖珍小巧型;有结合地形地貌融皇家园林的宏大为一体的大型园林;有传统园林文化继承型;也有融入现代建筑、现代照明、现代材料等因素的创新型园林。不少当代私家园林是对外开放的,并以商业经营维护园林的建设与发展,这使得当代私家园林具有明显的开放性、商业性、综合性和共享性特征。 中国当代最早的私家园林“悦湖园”就诞生在苏州,是由旅美华人郑德明于1995年建造的。据调查统计,苏南现已有大小私家园林百家以上,尤以苏州的“静思园”最为突出,是我国目前建成的最具典型性的私家园林,面积有一百余亩,宅、园完全“循制”建造,亭台楼阁、造山理水构建巧妙,古树、奇石、奇花异草琳琅满目,丰富多彩。 虽然当代私家园林建造发展很快,但由于园主的身份各不相同,建造水平、质量参差不齐,有的园主文化素养不高,又没有明确的造园思想和缜密的设计与规划,存在急功近利、粗制滥造的缺陷;有的是对传统园林简单、粗浅的复制;有的过于注重商业性,而忽视园林艺术性和文化内涵的建设等。 中国园林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是我国最具典型性的生态艺术。当代私家园林建设既是对古典私家园林文化的继承,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延续。园林的建设与维护需大量资金支持,多数当代私家园林园主选择与产业相结合,也是时代的必然。如何融造园与产业发展、文化建设、生态建设于一体?如何将商业性与文化性、艺术性、生态性有机结合并相得益彰?如何继承园林艺术的优秀传统,同时又赋予其时代内涵、时代气息?这需要园主和园林设计师共同去探索。 (作者单位:常州大学艺术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黄迪与社区研究
- 下一篇: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繁荣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