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的重大成果


    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用了25年时间,编写出版了关于中国美学和中国艺术的三大套书,一套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代美学文库》,共 10卷19册,约1100万字。这是中国传统美学和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理论的一座思想库、资料库。一套是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美学通史》,共8 卷,350万字。这部《中国美学通史》试图在前辈学者和学术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写出一部更具整体性和系统性的中国美学通史,力求勾勒出中国美学思想 发展的内在脉络,呈现中国美学的基本精神、理论魅力和总体风貌。一套是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艺术批评通史》,这是一部填补空白的著作,一共7 卷,320万字。
    我认为,这三套书,是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的基础性工程,是北京大学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
    
    中国传统美学极为丰富,其中有许多富有东方智慧的理论,有许多富有民族个性的理论,至今仍然具有价值。继承这份遗产,对于我国当代的美学学 科建设,对于我国当代的审美教育和艺术实践,对于21世纪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历史上还有极其丰富的艺术理论的遗产(画论、书论、乐 论、曲论、舞论、造园理论等等),但是,对传统艺术理论遗产的整理、研究一直显得很薄弱。大家知道,《中国文学批评史》的著作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就有了,郭 绍虞、罗根泽、朱东润三位先生最有名。新中国成立后各大学中文系都有一批学者在进行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研究,并做出了很多研究成果,其中复旦大学比较突出。 但是很长时间我们没有一本《中国艺术批评通史》的著作,前年才出了一本。这方面的研究迫切需要加强。我们组织集体力量,持续25年时间,编写和出版的这三 套书,是坚守中国文化立场,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的努力的成果。这25年体现了一种埋头苦干的精神。同时,要完成这样巨大的工程,还需要一种严谨的学 风。以《中国历代美学文库》为例,我们先后组织了三次大规模的加工和删改。1993年全书的初稿就集中到北京,到2001年才定稿,加工和修改的时间是8 年。整个文库从正式启动到出版,整整花了12年。参加《文库》工作的一位年轻朋友现在还记得,当时他到杨扬先生(《文库》副总主编)那里,看到杨先生为了 查对一段文字,跑了好几次国家图书馆,找各种版本核对,最后才放心。尽管这样,这套《文库》仍旧有许多不足。
    
    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要重视文献资料的整理,这要付出极为艰苦的劳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理论财富,美学和艺术资料 都极为丰富,但又极其分散,很多书籍不易寻找,这给研究中国美学、中国艺术的学者带来了困难。对我们本国的学者如此,对国外的学者更是如此。西方学者至今 对中国美学和中国艺术十分隔膜,资料难找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中国历代美学文库》的出版,为国内外研究中国美学和中国艺术理论的学者提供了一座大型、完备 的思想库和资料库。同时,我们还要重视理论思维,重视理论建设。中国传统艺术是本土文化的结晶,是我们民族的集体记忆,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有深 刻的精神内涵,需要从理论上深入研究和发掘。但我们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研究还很不够。在文化界、艺术界,人们重视艺术创作,对于艺术的理论研究相对来说却不 够重视。对于传统艺术,我们往往仅限于叫好,至于究竟好在哪里,我们还是说不大出来。而且在艺术研究中,有的学者有一种以西方的艺术理论来解释中国艺术的 偏好,显示出对本民族艺术理论的价值缺乏认识,缺乏信心。艺术理论研究的不足,对艺术批评传统重视不够,影响我们对传统艺术的理解,也影响着我国当代艺术 的发展。《中国美学通史》和《中国艺术批评通史》的出版,可能在这方面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