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云南盛开文学之花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2:11:08 光明日报 任维东 参加讨论
从第一位普米族诗人、第一位佤族诗人,到第一位德昂族诗人、第一部傣族长篇小说……改革开放40年来,云南少数民族作家队伍日益壮大,以开阔的视野和胸怀进入中国当代文学的大家庭,创作了一部部深具文化自信、影响广泛的优秀作品,为边疆稳定、各民族团结作出了积极贡献,成为一道亮丽风景。 如今,云南25个少数民族都有了自己本民族的书面文学作家,在云南省249名中国作协会员中,少数民族会员有112名,所占比例将近一半。近日,记者与3位云南名作家进行了对话,畅谈他们走上文学之路的心声,并探讨云南少数民族文学事业日益繁荣背后的原因。 1.爱上写诗缘于普米族民歌的滋养 “小凉山很小 只有我的眼睛那么大 我闭上眼 它就天黑了 小凉山很小 只有我的声音那么大 刚好可以翻过山 应答母亲的呼唤” 这样优美的诗句,出自普米族诗人鲁若迪基的作品《小凉山很小》。 鲁若迪基来自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县,现任云南省作协副主席、丽江市文联党组书记。他还记得,自己的第一首诗歌《诗梦》发表于1988年1期的《原野》上,那是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文联主办的一份文学季刊。当时,他就读于云南省楚雄粮食学校,还是在校生。 如今,鲁若迪基已经出版了《我曾属于原始的苍茫》《鲁若迪基抒情诗选》(英汉对照)、《没有比泪水更干净的水》《一个普米人的心经》《时间的粮食》《母语唤醒的词》等6部诗集,两次荣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这一殊荣。 在与记者对话时,他这样解释了自己的“诗缘”。“我自小生长在普米家庭,普米文化中对光明的追求、对邪恶的抗争、对英雄的崇拜、对弱者的同情、对自由的颂歌,以及崇尚‘万物有灵’的信仰,深深地影响了我。我的作品就是植根在这样的精神土壤里的。它们成了我诗歌里不可或缺的精神元素。” 鲁若迪基坦言,刚开始创作时曾尝试写小说,但最后还是选择了诗歌。“我认为诗歌的形式更适合我的表达需要。另外,我出生在小凉山、泸沽湖这样富有诗意的地方,从小受普米民歌的滋养,用最少的语言去表达最丰富的内容,这让我着迷。” 在他诸多的诗歌作品中,鲁若迪基自己很喜欢的是《小凉山很小》《选择》《一群羊走过县城》《草》。之所以能创作出令自己满意的作品,他认为,除了个人的努力,更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培养。“其实,我在创作道路上一直得到党和政府的培养。1989年,我刚参加工作不久,就参加了川滇两省宁蒗和盐源在泸沽湖举办的笔会。1992年又参加了滇西笔会,之后多次参加云南省作家协会、《边疆文学》举办的改稿班,后来又有机会参加了《民族文学》人口较少民族作家培训、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高研班的系统培训。我还随中国作家代表团、云南作家团访问过美国、墨西哥、法国、德国等国家。这些笔会、培训、出访,对于开阔我的视野,提高我的审美能力,坚定文学理想,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我出版的几部诗集,有一半是中国作协的重点扶持作品。可以说,没有党和政府的培养,就没有我的今天。” “你愿意做大众的诗人还是做‘象牙塔’里为自己创作的诗人?”对这个问题,鲁若迪基没有迟疑:“我喜欢朴素、自然、真切、形象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思、所爱。可以说,我不是一个‘象牙塔’里的诗人,而是一个希望用自己的作品为民族留下记忆的歌者。”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重阳节的传说与时代价值
- 下一篇:文学视野中的智利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