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剧本怎么写?——以陈荒煤致师陀信为例(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5:11:35 文艺报 汪静茹 参加讨论
第二,展示性格冲突及内在矛盾。信中说:“由于人物之间的关系表现得不深刻、简单化(因而人物有些脸谱化),[感]觉全剧情节发展太慢,矛盾未展开,缺乏戏剧性。真正的戏在于人物之间性格的冲突与内在的矛盾。” 性格冲突表现为外在的斗争,特别是大环境下新生事物的成长与垂死事物之间的尖锐斗争。鉴于此,陈荒煤建议要明确富农与反革命分子破坏合作社的阴谋,认清人物思想本质,由此展开建设与破坏之间的斡旋。更为重要的是,陈荒煤关注到了人物内在的矛盾,而这才是使人物性格鲜明起来的真正内驱力,也是剧情发展的原始推动力。社会大环境下的深刻变动必然会引起个人内心世界的波动,人物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一举一动都与时代变化息息相关。1956年3月,陈荒煤在文化部电影局电影剧作讲习会上作了《论正面人物形象的创造》的发言:“一个人的行动和语言,都是思想感情的产物,都是表现一种思想和感情的。如果不去表现人物的内在力量、内心活动,他的思想、感情、愿望、要求、喜爱,那么,人物的行动和语言也就没有生命,没有力量。”“我们现在作品中间的一种通病,就是往往过多地表现了技术、生产、科学等等,而没有着重地描写人、研究人、分析人、表现人。” 从电影艺术的角度出发,陈荒煤的批评是中肯的。师陀第一次写新中国的电影剧本,不熟悉这种新形式是可以理解的。当时成熟的艺术形式如小说就能够自如地表现人物的内在斗争,师陀的《结婚》里就有很多对主人公胡去恶内心活动的细节描写,但是切换到电影剧本,确实存在一些如形式、题材、主题等方面的创作困境。 第三,鲜明地突出正面人物的形象。信中说:“这个人物很被动,看不到什么知(智)慧,勇敢,有办法。这个人物不是说要写他处处有办法,不犯错误,他可以有些缺点,缺乏阶级斗争经验,可以在某个时候失败,但是全剧要看到这个人物的阶级立场……”正面人物的成功塑造,直接关系到对新社会中新道德、新品质、新思想、新情感的表现,关系到表现新旧斗争的激烈程度,乃至关系到一部电影剧本的成功。 陈荒煤始终秉持艺术的真实性。他认为,正面人物是英雄,同时也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普通人身上都存在缺点,正面人物正是在克服主客观困难的道路上,才一步步成长为英雄,这样的人才具有真实性,才具有典型的教育意义。其次,陈荒煤关注人物性格的发展。性格和时代是紧密相连的,社会在进行着巨大而深刻的变革,人每天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新问题,人在发现新问题解决新矛盾的同时也获得了自身发展。 而师陀的困惑是如何塑造典型。只有把正面人物塑造成典型人物,才能充分发挥电影的教育作用,才能满足党和政府对当时文学艺术的要求。师陀在《〈马兰〉成书后录》中声称:“我并不着意写典型人物。”也就是说,“典型”恰恰不是他刻意追求的艺术。白春超也这样分析:“师陀不着重描写形象内部性格的各个侧面,以及这些侧面之间的矛盾、冲突与互渗,而是强化性格的某一方面,使之突出尖锐、高度集中,使人物不具有复杂的个性。”这种简化的理念化倾向恰恰与陈荒煤所强调的典型化背道而驰。可以想象,要适应这类电影剧本的创作,师陀还需要克服许多困难。 应该看到,陈荒煤对于新中国电影事业的繁荣发展功不可没,但电影指挥棒并不好拿。他后来在《我的经历》中提到“电影事业太复杂”,“哪次运动电影都是突破口,目标首先总是电影……所以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这一段不大好写,一些运动的开始常常是通过电影,实际上又不只是电影,而是对整个文化工作的冲击。” 回想那段岁月,陈荒煤临危受命,一方面要保证完成中央指派下来的政治任务,另一方面要警惕“左”的侵害,始终保持艺术的真实性,保障“文学是人学”的基本底线,实在是不容易。 (作者单位:中国现代文学馆)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诗和远方”如何在一起
- 下一篇:更加走心,方可“脱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