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评论 > 百家争鸣 >

新时代的文艺创作要“无愧于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经过长期努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基于这一新的历史方位, 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新时代发展基本方略的宏观视野和战略高度, 对坚定文化自信,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做了内涵丰富的论述和阐发, 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构成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认真领会、贯彻报告中关于文化和文艺问题的论述和思想, 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创造文艺的新辉煌, 是当代中国广大文艺工作者应当自觉担承的一项光荣而又艰巨的历史使命。
    历史进入了新时代, 文艺工作也需要重新思考和定位与时代的关系。进入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以来, 从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辞》开始, 党的历届领导人无不关注文艺与时代的关系问题, 鼓励文艺家们要在时代进步的主旋律中谱写文艺繁荣发展的新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在有关文艺问题的讲话中, 更是对文艺反映和引领时代问题给予了极大关注。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和2016年11月30日《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 习近平总书记都着重提出要从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推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个伟大事业的高度认识文艺的地位和作用, 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在十九大报告里, 他又明确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文艺创作要“无愧于时代”, 这是习总书记对中国新时代文艺创作提出的一个极高要求, 是对文艺工作者的一个期待和鞭策, 广大文艺工作者应该按照这一要求审视文艺与时代的关系, 选择回应时代的方式, 践行对于时代进步的应负责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中国文艺在近四十年的发展中取得了极大的进步和成绩, 为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的社会发展、文化繁荣注入了积极的精神能量, 为时代精神价值的重塑、为人民大众文艺生活的活跃与审美境界的提升, 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 相比于中国文艺史上的那些“伟大”历史发展时期, 特别是相比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实践, 中国当代文艺还未能进入以“伟大”相称的发展阶段, 而是在总体上处于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这样一种状况, 文艺创作中还缺少与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实践相媲美的优秀作品, 文艺作品里足以表征时代巨变和时代精神高度的典型形象还较为少见。不仅如此, 由于受到各种错误思想和唯市场化的影响, 文艺领域还存在着迷失文艺方向、偏离为人民服务宗旨以及热衷于“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的种种问题以至乱象, 这就造成了一些人在文艺观念上的思想混乱、价值扭曲、善恶不分、美丑颠倒, 在文艺创作中的粗制滥造、抄袭模仿、浮躁粗俗、娱乐至上, 以及在文艺批评中的自我表扬、自我吹捧、圈子批评、红包批评等等。这样一些状况, 与新时期以来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历史成就还是不完全对称的, 某种意义上说, 中国当代文艺还有愧于时代。对此, 文艺界应该具有清醒的自我认知, 同时应该在新时代寻求解决与克服之道。
    文艺是时代生活的反映, 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这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一条基本原理。这一基本原理深刻概括了文艺发展的基本规律, 也是新时代中国文艺应该大力倡导与发扬的一种基本精神品格。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古今中外, 文艺无不遵循这样一条规律:因时而兴, 乘势而变, 随时代而行, 与时代同频共振。在人类发展的每一个重大历史关头, 文艺都能发时代之先声、开社会之先风、启智慧之先河, 成为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的先导。”可以说, 正是由于这样一条规律的作用, 才使得各个时代的文艺具有了各不相同的时代气息、时代精神、时代风貌与时代气质, 具有了不同时代的烙印和特征, 成为不同社会生活和时代精神的形象写照。刘勰《文心雕龙》所谓“时运交移, 质文代变”, “歌谣文理, 与世推移”, 所谓“文变染乎世情, 兴废系乎时序”, 讲的都是这个规律和道理。新时代的中国文艺要做到“无愧于时代”, 首先要遵寻这个规律, 把握这个被中外文艺实践证明了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基本原理。要向伟大的古代诗人白居易学习, “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要向十九世纪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学习, 诚心诚意作时代的“书记官”;要真正像习总书记要求的那样, 将文艺同国家和民族紧紧维系, 将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 把反映时代作为自己的使命, 把握时代脉搏, 承担时代责任, 聆听时代声音, 勇于回答时代问题, 将文艺的生动创造寓于时代进步的运动之中, 与时代同频共振。在当下的文艺创作中, 特别是在网络文艺等新兴媒体创作与传播领域, 消解历史、逃避时代, 脱离历史和时代语境的客观规律和规定性而胡编乱造的创作现象多有出现, 有的甚至达到十分严重的的程度, 这是有悖于文艺发展规律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本原理的, 应该引起批评理论界以及创作界自身的高度关注。
    文艺对时代的反映不是被动的历史记录和照相式的复制, 新时代的中国文艺要“无愧于时代”, 必须认识和把握新时代的时代特点, 积极投身新时代的伟大历史实践, 用具有时代精神特质的优秀之作、伟大之作来反映时代生活、回应时代风云、张扬时代精神, 塑造时代典型, 在推动新时代的伟大事业走向决胜中成就自己的伟大, 绽放自己的美丽, 赢得自己的荣光。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一个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的时代, 这将是一个风云际会的时代, 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而在这样一个伟大时代的宏阔时空舞台上, 有文艺和文艺家们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着眼于“伟大”, 创造与伟大时代比肩媲美、交相辉映的优秀作品、伟大作品, 是新时代文艺家们必须承担的伟大历史任务。然而, 优秀的、伟大的作品绝不会是历史的自然赋予, 它要求着巨大的创造激情、巨大的思想迸发与巨大的情感投射, 而所有这一切都只能源生于时代生活的巨大激荡与碰撞。这就要求文艺家们积极投身于新时代的伟大历史实践之中, 做时代的参与者、弄潮儿, 不做时代的旁观者、多余人。只有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之中经历和体验这个时代伟大斗争的生活现场, 全身心地融入社会生活的潮流与脉动之中, 作家艺术家才能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 文艺才能成为时代前进的号角, 才能代表时代的风貌, 才能引领时代的风气。离开火热的社会实践和奔涌的生活潮流, 与时代处于疏离甚至隔绝的状态, 在恢弘的时代主旋律之外茕茕孑立、喃喃自语, 便只能被时代淘汰, 被生活的潮流淹没。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并一再强调文艺对时代的引领和对人们的吸引、引导、启迪作用, 强调文艺要抒写时代、歌唱祖国、礼赞英雄, 强调文艺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强调文艺在时代精神的塑造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和凝聚中的作用, 强调文艺创作要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统一, 都是在于希望新时代的中国文艺能够奏出时代的最强音, 以优秀的、伟大的作品为新时代的伟大事业提供最强劲的精神支撑和动力, 从而以时代的伟大创作激活文艺的时代创新, 又以文艺的时代创新推动时代的伟大创作, 在相互的激荡与推进中共同构筑起中国梦的璀璨历史盛景。
    历史是人民的创造, 新时代是人民的新时代, 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新时代文艺必须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向。要求文艺反映时代与坚持文艺的人民方向, 二者是内在统一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 进入新时代之后,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基本判断, 不仅符合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 也符合于我国文化和文艺发展的现实。新时代以来, 中国文艺在坚持“二为”方向、为人民服务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但是总体上来看, 文艺的创作和生产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着的审美文化需求上同样也还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 而如前面所指出的那些文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甚至是与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需求正相反对的。因此, 中国文艺决不能满足于已有的发展和成绩, 陶醉于某些领域某些方面的一时繁荣或表面繁荣, 而是要充分认识到在新时代的未来发展中, 人民对于文艺审美的需要将会越来越多、越来越高, 解决与克服“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的任务也会越来越艰巨。为此, 新时代的中国文艺, 要牢牢铭记人民需要文艺、文艺更需要人民的道理,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 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 描绘人民的生活, 展示人民的斗争, 传达人民的理想, 展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首先是要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 把人民作为艺术反映和表现的对象。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是时代的雕塑者, 新时代的文艺一定要拥抱时代, 走入生活, 热爱人民, 贴近人民, 像习总书记所要求的那样, 坚持以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 关照人民的生活、命运、情感, 表达人民的心愿、心情、心声, 既反映人民时代创造的蓬勃实践、英雄业绩, 也反映人民现实生活的喜怒哀乐、真情实感, 把反映时代的呼声与进步和展现人民的心声与命运统一起来。只有植根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 文艺才能发展繁荣, 而只有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 文艺才能充满活力。其次,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还要把人民作为文艺接受的主体, 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在新时代的未来发展中,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对包括文艺在内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也会快速发展和提高, 这就要求文艺创作和生产必须以更多样的类型和风格、更高的质量和品位, 满足人民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单一化的创作类型和风格满足不了人民多方面的艺术审美需求, 而低俗、庸俗、媚俗的东西更与人民朝向高品位、高格调、高境界的审美文化追求难以相容。在新的时代, 人民日益增长、日益提高的的审美文化需求将会成为文艺发展的一股巨大推动力量和一种重要选择机制, 躲在小楼成一统、疏离甚至漠视人民需要的文艺, 是不会受到人民喜爱和青睐的, 最终也难以经得起时代检验和历史汰选。
    时代的进步与文化的发展历来如影随形, 伟大的时代需要繁荣的文化作精神支撑。中国文艺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中还有一个更为直接的时代任务, 就是建立文化自信、推进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在新的时代, 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就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这其中, 文化自信是国家和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所指出的,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文化兴国运行, 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 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 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化包含着多种多样的存在形态, 文艺 (包括各种文学和艺术类型在内) 是文化观念的主要载体, 也是各时代文化的核心存在样态, 以感性化审美化样态存在的文艺既能以形象直观、直接动人的方式反映新时代生活的波澜壮阔与五光十色, 又能以潜移默化、入人也深的方式保持和传播时代与民族的文化价值与文化理想, 因而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造性传承与发展、在弘扬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提高民族道德水准和精神境界等各个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 着眼于建立文化自信、致力于为新时代的伟大事业提供伟大精神的支撑, 以具有思想灵魂、文化魂魄的优秀文艺创作提供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 也是新时代中国文艺义不容辞的时代责任和担当。只有抓住新时代中国文化的“灵魂”, 使之大放光彩, 成为引领时代进步和中华民族走进伟大梦想的火炬和灯塔, 文艺的繁荣才是真繁荣, 文艺的发展才具有“无愧于时代”的历史意义。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