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赵树理方向”代表着对赵树理大众化创作成就的高度肯定。赵树理在文学史中的评价相对稳定,优缺点非常鲜明,但对于其不足,相当多的批评存在有盲点。赵树理的创作实...
一 安徽宣城和绩溪,两地相距不过百余里,却产生了两位对现代中国文学具有影响力的人物,即宣城梅光迪和绩溪胡适1。胡、梅交往,起始于何时不详2。《胡适留学日记》中第一次出...
谁是文学革命的第一人?就学理而言,这是一个愚不可及的问题。一种社会意识或文学思潮的起源决不像婴儿之降生,有一个明确的时辰。它总是暧昧不清,成分复杂,浑沌难辨。它有...
九月三日,复旦大学历史系朱维铮教授在《南方周末》上发表《胡适对“五四”的另类反思》一文,叙述胡适在民国十八年“判决”国民党反动一事,基本上是老生常谈,唯文尾“附记...
我们熟知的八十年代文学叙述里,从“伤痕”到“先锋”这一脉络基本上成为文学史的“共识”。对于各种各样的历史变动与文学潮流而言,“如果说有什么根本变化的话,那就是从现...
什么是“寻根”?寻什么“根”?怎样去“寻”?你寻到了什么?……问题一旦笼统和通俗到这个地步,事情就不好谈。二十多年前谈不清楚,二十多年后肯定还是谈不清楚。正是考虑...
如果考察20世纪以秋瑾为题材的文学写作,夏衍于1936年发表的话剧《自由魂》无疑是影响最为持久的作品。作为连接晚清与当代的重要一环,这出戏将近50年的创作、演出与改编,积淀...
内容提要: 20 世纪30 年代旅日中国留学生文学艺术活动的研究,是一个尚未充分开拓的领域。这里由于他们的活动是以日本东京为舞台,且多以“非法”的形式进行。因此,无论是在中...
内容提要: 1923年,初到北京的沈从文落脚在酉西会馆,后来在表弟黄村生的建议下,又迁居至沙滩附近的小公寓中,从而进入了北京新兴的文化空间。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将沈从文的...
一 60年来的中国当代文学,农村或乡村中国一直是最重要的文学创作资源和叙述对象。因此,对农村或乡村中国的文学叙述,就形成了60年来当代中国的主流文学。这个主流的形成,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