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婉人生 刘俊(以下简称刘):您的不少作品都牵涉到“死亡”,在我目前看到的三十三篇短篇小说中,与“死亡”有关的有二十三篇,您对这个问题是怎么看的? 白先勇(以下简称...
1979年,查海生与我同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同学四年,小查在我头脑里留下深刻印象的主要有两件事。 第一学期上大课的时候,他喜欢抢别人的军帽戴。那年他才十五岁,个子不高...
一、奇异的复合音响 几乎每一位认真仔细地读过鲁迅小说的人, 都会感到他的许多作品有一种特别的不大容易把握好的滋味, 让人久久思索。这特别之处在于: 鲁迅小说里常常回响着两种...
一、“鲁迅”是谁? 这似乎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鲁迅当然就是中国的周树人,我们讲鲁迅,就是讲他的思想,他的文学,他的实践。但读了韩国朋友的文章,我又有了新的思考:把...
80年代 从启蒙文学到文体革命 在某种非常概括的意义上说,新时期文学三十年可以通过精英化和去精英化这两个关键词加以梳理。 精英化的过程发生在“新时期”的第一个十年(约当...
一 问题的提出 鲁迅的思想和文学具备什么可能性? 这一问题在近百年来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被不同的人提及,并经由不同的落实或结晶为某种思想果实,或化身为历史的某种支撑结构,或者...
[摘 要] 毛泽东与鲁迅尽管在文艺思想上有着许多相同或相似的观点,但细究起来,他们之间的确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毛泽东主要是从民族和阶级斗争的角度来认识文艺的性质和作用...
一 凡写史,不能不考虑“著述体例”。所谓“著述体例”,不仅仅是章节安排等技术性问题,还牵涉到史家的眼光、学养、趣味、功力,以及背后的文化立场等,不能等闲视之。 1920年...
毫无疑问,“重写文学史”是八十年代最有效的社会文化实践之一。不仅是在写史者心照不宣的逻辑与谜底“所有历史都是当代史” 之中, 而且是在一种深刻的默契与共识之下, 整个新时...
为什么要讲“文学史研究的‘陌生化’”的问题?对此,我也觉得难以回答。但正因为它有某种认识上的歧义性,我才愿意拿出来讨论,并请教于大家。文学是一种教人“相信”的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