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以来,审美价值逐渐被视为文学批评的第一要务,并成为纯文学批评观的核心理念,“文学的主体性”、“文学向内转”等理论是这一观念的表征。在“西学热”影响下形成...
创作文艺精品既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所在,也是时代发展的根本要求。当前,文艺发展呼唤精品,最根本原因有两个方面:当前文艺发展还存在诸多不足,需要从根本上扭转这一不良现...
讨论什么是文学理论,似乎可以从一个最简单,最直观的做法开始:让我们首先看看那些被当作文学理论的既有文字材料,具有什么样的性质。 如果我们找一本文学理论资料集,就会发...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谓“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学作为社会变化诸多要素中最为敏感的风向标,不仅接受文化转型所产生的影响,而且还以具体活动和实践参与到文化转...
陈忠实先生曾经说过,我注重从思想上打开自己。回溯小说源头之一的《史记》,我思考了其间几种传统精神,希望能够激活当下潜在的创作思想与精神,从碎片化的世界中,从当下未...
《圣勃夫文学批评文选》范希衡译南京大学出版社 提起法国文艺批评代表人物圣勃夫,无论是文艺批评学者,还是一般的读者,也许首先想到的并不是他的著作,而是普鲁斯特的《驳圣...
文学评论里的“春秋笔法”,看似皆大欢喜,其实却是对读者和作者的双重不负责。虚假的赞美会令真诚的赞美蒙羞、轻妄的判断会使认真的判断失效。 讲得更直接一些,这类文章其实...
自19世纪末起,大量西方理论传入中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新文学创作。进入20世纪以来,文学批评领域开始集中从理论角度思考如何运用西方理论发展中国文学,20年代至40年代...
如果我们认为高质量的阅读是有意义的,认定扎根于文化基因的基本语法、表达逻辑、文字美感值得追求,每个人就都应该对文字多一些敬畏。 据媒体报道,如今野蛮生长的自媒体生态...
《人民的名义》为风清气正的中国登高疾呼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获得观众好评如潮。记者就文艺作品的时代特征与反腐话题采访了部分学者。 艺术反映反腐败斗争成果 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