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明代中期,诗画融通更为深入和明显。文艺趣味的“俗”化,不仅在小说等通俗文学中表现明显,而且在诗画中也有所反映。作为此期吴中诗画创作主要代表之一的文徴明...
摘要: 1949年至今,少数民族文学因特殊的时空因素和不同时期的现代性诉求存在两次叙事转型,分别形成了"革命中国合唱"与"文化中国变奏"两种典型的叙事形态。新时期特别是新世纪以...
摘 要: 中国文学是多民族的文学,存在着广泛的交融关系。从微观与宏观出发,即存在“局部交融”与“整体交融”。“局部交融”可分三个层次,即以中原汉文学为中心,形成内层...
【内容提要】 宋代杭州西湖的物质文化、政治文化和礼俗文化等多重文化空间的客观存在,为宋词提供了多维视角的书写;而宋词在对西湖空间的多维书写中,呈现出多种“西湖意象”...
摘要: 作为当代民俗学重要的理论范式,"以演述为中心"的方法与"语言转向"之后哲学、语言学等学科的理论发展存在深刻的学术史联系。"演述"的概念提出和发展,可以参考海默斯批判乔...
内容提要: 他者性美学是在他者性哲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列维纳斯从他者的超越性出发,把审美界定为超越经验意识的感觉,把美确定为物的本原状态。这样,他的美学就具有自然主义...
摘 要: “英雄故事与英雄史诗的关系”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论题。对于两者关系,实际上涉及“同源”与“转换”问题。对于“同源”问题,从满——通古斯语族的民族英雄故事...
上世纪80年代文学与批评的并肩作战已成美好回忆,上世纪90年代面对文学的大范围先锋、现代派路数,批评先是被责或自责为失语,继而又被奚落为作家不看、读者不看的“剃头挑子一...
内容提要: 面对居住地主流文化中对中华民族的民族和国家意识的压抑与遮蔽,许多跨区域华人诗人采取了对抗性的写作姿态。在他们的诗歌中,他们通过再现式想象方式,揭示了居住...
《中国民俗志》丛书宜昌市13部县、区卷本,已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这是自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实施以来最显著的成果之一。编纂《中国民俗志》县卷本,是中国民俗学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