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作为一个在西方学术观念影响下提出的中国文学史命题,“文学自觉”由近代日本学者铃木虎雄在分析魏文学时提出,为学界广泛接受并发展成为“魏晋文学自觉说”。也有...
【内容提要】 方宗诚是桐城派后期代表人物,在其教育活动中,文学教育成为其教育实践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文学教育过程中,通过选编、节录、评点等方式编写新的文学选本作为教材...
内容提要: “十七年”时期农村新文艺读物的出版与传播在社会主义农村文化改造运动中占有极其特殊而重要的位置并具有丰富的现代性内涵。一方面它建构了农村基层社会与社会主义...
摘要: 锡伯族叙事诗《荞麦花开》,取材于《三国演义》第六十六回"关云长单刀赴会,伏皇后为国捐生"的前半部分,是不拘泥于原著故事框架进行的再创作,是一篇独立完整的长篇叙事诗。...
拉祜族主要生活于中国云南、泰国、缅甸、老挝等地区的山地,属藏缅语族,拥有丰富的诗歌传统。本文将主要从文类的视角来描述和探讨拉祜族使用古调演述事物起源、族群历史的叙...
内容提要: 骆一禾、海子心灵构造和诗歌境界的差异集中反映在他们诗中各自的主体形象中。“圣”代表了骆一禾诗歌的主体形象,它是骆一禾的诗歌抱负、人文关怀、人格理想的象征...
内容提要: 名实关系是语言学史的源头,也是延续至今的基本话题,说明为世界命名是语言符号的基本功能。语言也有不可名状之对象,这就是无形和虚指的世界。图像的虚指性决定了...
内容提要: 胡适所主张的“作诗如说话”实为宋诗派所秉持的“以文为诗”观念在诗歌领域的现代性转化。初期白话诗派的这一唐宋诗词观念,不仅是其阅读与评价唐宋诗词的审美基点...
摘要: 三多作为晚清民初词人,有《粉云庵词》传世。其词先师王廷鼎,所以有"浙西"之味;又入谭献之门,浸染"常州"作词之旨。后又取径稼轩。除此之外,三多还是纳兰性德的忠实信徒。由...
作者简介: 陶维国,天水师范学院文史学院;李志孝,天水师范学院文史学院。 孟繁华先生曾经反复论述过乡土中国的“超稳定文化结构”,而权力欲望就是其重要构成之一。对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