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继20世纪50年代发起大规模的民族识别和民族社会历史调查,80年代完成"民族民间文艺十套集成"的搜集工作,21世纪以来对文化事业影响比较大的国家政策乃至世界性的大环境就是保...
作者简介: 王杰,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主编。 马克思主义与新世纪中国美学的关系问题,无疑是当代中国美学乃至人文学科都应...
内容提要: 宋代在中国封建文明发展史中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宋代不但是中国封建文化的最高峰,中华传统人文臻于成熟,而且是中国近世人文的兴起时代。商业城市的崛起,市民...
【内容提要】 《天问》末章出现两个历史典故,即吴军入郢和子文名彰。屈原从郢都前往贬谪地汉北,所经过的地域有的是当年吴楚交战的疆场,或是与当年的战场仅有一水之隔,还有...
【内容提要】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是所谓的鲁迅“转向”时期,通过与后期创造社等各方的论争,鲁迅获得了自身的阶级文学观。鲁迅文艺思想中阶级意识的突显,与后期创造社所倡...
摘要: 壮族不同方言文化区的不同壮族支系传承着不尽相同的神话,形成相对统一而又各有地域特色的空间想象和神话谱系。壮族神话的传承依托于特定的实在的地理空间和想象的宇宙...
摘要: 彝族民间故事中青蛙原型承载了该民族对祖先文化的历史记忆,是彝族人集体无意识的显现。故事中塑造的青蛙集智慧、果敢、聪颖、孝顺于一身,是文明的先导和传播者。青蛙意...
【内容提要】: 20世纪50—60年代,张光年长期担任中国作协主办的《文艺报》主编,并参与不少重要文件、报告的讨论、起草,深受周扬的赏识。1969年2月他的《我和周扬的关系》,虽...
【内容提要】 欧阳修于六经最深于《易》、《诗》、《春秋》。其解经的突出特点,是本之人情常理,自成一家,尤其是疑《周易》之《系辞》《文言》非孔子所作、《春秋》“三传”...
作者简介: 徐楠,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 内容提要: 王夫之的明诗批评在犀利之余,尚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内在问题。它们暴露出王夫之批评价值尺度的褊狭、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