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历史到民国阶段必须另用一副眼光,写中国历史到民国阶段必须另用一种笔调。从前的“中国”是对“四夷”而言,居“天下”之中,是天下的首都。到了“民国”,“中”字渐...
2006年,就在刘慈欣开始于《科幻世界》上连载《三体1》[1]的同时,社会上发生了一场关于中国当代文学思想性的争论。在《南都周刊》登出的《思想界炮轰文学界——当代中国文学脱...
约在两年多前,因为临近老舍诞辰120周年,我念想着出版老舍的传记以志纪念,于是便给老舍儿子舒乙打电话,不通。其后又给老舍长女舒济电话,舒济听闻我意,向我推荐徐德明的本...
“由秦迄今,二千余岁耳,然黄帝之子孙,屈伏于他族者三百余年;北方之同胞,屈伏于他族者且七百余年”[1],在动荡不安的“种族-民族-国家”矛盾迫在眉睫之际,个人的身份是什么,个人如何...
孙伏园(1894-1966)的《鲁迅先生的小说》是一篇长达一万二千余字的鲁迅小说评论,长期以来鲜为人知。在鲁迅逝世八十二周年纪念来临之际,此文的出土,想必为鲁迅研究界和中国现...
在金庸的小说世界中,汉族被描写为弱势群体, 而异族成为强势力量,这是时时复现的历史境遇,亦是贯穿始终的潜在问题。处女作《书剑恩仇录》经由《碧血剑 》直到封笔作《鹿鼎记...
当我国台湾作家徐仁修拿着枪向美洲豹走去,豹子已然中枪不能动弹,豹纹在月色下有一种令人眩晕的美感,让他不禁想起一名叫多明哥的印第安老人向他讲述的屠豹经历:“我看着满...
季栋梁的长篇小说《锦绣记》选取城中村锦绣作为书写背景,特定时代背景下人物命运的变迁,是小说《锦绣记》首先表现的重点,但小说在表现人物的生活状态时,并没有将生活简单...
“流亡”的两种状态 所谓“流亡”,有两种形态:一是知识分子不容于现实政治环境的自我逃离或被驱逐;二为战乱、自然灾害下的逃难。身体的空间漂移,思想与情感双重离散。 前...
一 “内在韵律”/“内在节奏”理念是关于新诗(尤其是自由体新诗)韵律特征的典范性认识之一,它在中国最早由诗人郭沫若在1921年间写的《论诗三札》(1)中提出,[1] 这甚至比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