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着手编辑这本分为“沧浪纪行”、“亲情长相忆”和“故土长短调”等三卷非虚构散文集《乡愁,如月光流淌》,正是我刚刚从自己的长篇散文《不经意镌刻的旷世乡愁》(作家艾雯...
摘要: 刘慈欣的小说在圈内圈外影响均甚广,专业评论、大众阅读、精英白领对其的接受视域各不相同。审美文化概念的提出可以兼顾作品的美学属性、接受视域和泛文化背景等诸多方...
内容提要: 抗日战争结束前夕,老舍出版了长篇小说《四世同堂》前两部《惶惑》和《偷生》。1946年3月,他应邀访问美国,后至纽约从事创作和翻译,其间最重要的工作,是完成了第...
内容提要: 本文在反思“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视野下,回顾了“当代文学”这一概念如何在1990年代以来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学术史”中逐渐恢复思想活力,重新打开问题意识的...
摘要: 刘慈欣关注宇宙及人类世界终极问题的方法论,对我们有极为重要的现实启迪。具体而言,他是一位持有唯物辩证法思想的思考者。在他的科幻世界里,描写了存在的相互联系与...
在“鲁迅与丁玲”研究中,对鲁迅如何看待“活着”的丁玲(即,鲁迅在1934年5月至9月间,得知丁玲仍“活着”①,此后一段时间里,对丁玲的看法),观点一直存在分歧。本文根据一...
摘 要: “孤独”母题在文学/艺术作品中有“失落的孤独”和“渴望的孤独”两种基本样态,它在中国现代文学中体现为“先知先觉者的孤独”和“天涯沦落人的孤独”,在70后小说中...
摘要: 胡风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重要探索者。他不断突破当时文艺学界的各种理论禁锢,拓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深度和广度。其中国化探索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用...
摘要: 五四时期,外国作家作品和西方现代文学观念在中国得到了广泛译介。受其影响,五四女作家们在其小说创作中,抛弃了中国传统小说单一的文体样式,而采用多元化的小说文体...
2019年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时间节点,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来说也是不平凡的一年。围绕回顾历史、关注当下与展望未来的学术议题,学界组织了形式多样的专题研讨会,学术期刊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