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在世时,我同他的直接接触并不多。从1963年起,42年间只有两三次通信;在老人80岁之后,我到上海武康路寓所拜访过五六次,每次长则二三个小时,短则二三十分钟。尽管每一次...
鲁迅与一般的思想家特别是西方思想家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始终不曾系统地阐述过自己的思想,更没有写过什么理论专著,而只是随意加以发挥,或在若干文学作品中有所流露。这其实...
作者简介: 徐永斌,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内容提要: 《镜花缘》除了是一部著名的才情小说外,还是一部非常出色的游记小说,尤其是小说的前半部分,蕴含了丰富的旅游文化。唐敖...
巴金究竟有多少藏书?现在还很难有精确的统计,比如他的西文藏书,语种之多、版本之丰富,在现代作家中即便不能说首屈一指,也算名列前茅了;也有人说过,巴金有关无政府主义...
内容提要: “诗界革命”是19世纪末为了革新诗歌而提出的重要口号,吸引诗坛不少人参与其中。但是,“诗界革命”的参与者们所创作的词,却很少受到这一口号的影响,他们似乎也...
梁启超(1873一1929)是中国近代的文化巨人,也是清华国学研究院的著名导师。在本世纪初的疑古辨伪运动中,梁启超尽管承认自己不如胡适、钱玄同“疑古最勇,辨伪最力”, [1]但就...
《随想录》第1集于1979年12月由三联书店香港分店结集出版,在海外产生热烈反响,伴随内地报刊的不断转载和单行本的刊行,巴金随想在内地的影响也逐渐辐射开来。1986年8月,《随想...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巴金的形象已经被固定了主流意义,主流文学史要叙述什么样的意义,巴金理所当然被叙述为什么样的意义。反之亦然。重新读读巴金的《憩园》,比起巴金那些...
引言 又临近了8月24日——老舍的忌日。这个对普通人来说可能异常普通的日子,对我却早具有了一种浓郁的历史的“罗生门”意味。它时而明晰,时而模糊。有时,我觉得离它越来越近...
1929年的《灭亡》是巴金初涉文坛的第一部小说,1986年的《随想录》是巴金的最后一部作品。如果说《灭亡》是向黑暗社会发出“凡是曾经把自己的幸福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面的人都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