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诗言志"和"诗缘情"两种学说素为中国古典诗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上世纪30年代以废名、何其芳、卞之琳、林庚、金克木、朱英诞等为代表的一批诗人却在重新考察与阐释古...
【摘要】 在就读中国公学和留美期间,胡适曾经受到《马氏文通》和但丁等人历史语言学理论的影响,并由语言学研究转向关于中国文学问题的思考。这段经历内化为胡适文学革命理论的...
本来,任何正常的文学史,都包含有“雅”与“俗”两个部分,这二者的对立与转换也是文学史上的常态。文学的更新或曰“文学革命”,常常从俗文学中汲取营养和动力,并由此获得...
【摘要】 为报刊写作,是晚清至五四时期散文最显著而重要的特点。以报刊为媒介载体的散文,其新的写作方式和传播方式,外在地影响着散文的体式、语言和风格。同时,媒体的价值取向...
【摘要】"内在韵律"理念长期主导了学界对自由体新诗韵律特征的认识,我们在重读相关的诗论时发现,这一理念对外在形式的忽视使得它只停留于分析作品的"情绪"层面,并不能很好地说明...
【内容提要】 在民国初期周瘦鹃发表了十余篇“影戏小说”,大多是早期欧美经典影片的忠实转译,这对于认识中国文学与视觉现代性的形成都有不可忽视的意义。本文通过“新女性”...
【摘要】30年代北京大学英籍教授、英国现代诗人哈罗德·艾克敦(Harold Acton)与30年代中国"北方系"新生代诗人之间有密切的交往,他向他们讲授和传播以艾略特为代表的西方现代主义诗歌...
【摘要】 沈玄庐、刘大白、朱自清、叶圣陶、俞平伯等浙江一师文人的创作,见证了新文学初创期新诗的崛起与散文的中兴。耐人寻味的是,与其五四前后精神气质的沉潜衍变适成呼应...
【摘要】 现代文学中的苍蝇意象,集中折射着现代人生精神的复杂品格。不同作家笔下的苍蝇形象,寄寓不同,指涉各异;或以自喻,或以喻人;或以寄情,或以反讽;但均突出反映着作者人格精...
【摘要】 民国时期(1912—1949)的赋论,是由传统赋学向现代批评转变的重要阶段,这突出地表现于对辞赋"文学性"问题的质疑与辨析,代表了当时学者在"新语境"下对"旧文体"的思考。由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