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 民主现代主义:再探二十世纪早期中国与欧洲小说之政治①

    2017-10-17

    【内容提要】 本文试图为有关中国现代主义的讨论带来一种新的视角,并借此对现代主义这一概念本身进行反思。文章没有将欧洲的“极盛现代主义”与由启蒙运动和十九世纪文学现实...

  • 《呼兰河传》的“写法”与“主题”

    2017-10-17

    【内容提要】: 《呼兰河传》之所以“不像小说”,根源在于萧红不是用时间性叙事艺术“写出”,而是用空间性的绘画艺术为元话语“画出”了这部小说。这种空间性的元话语,不仅...

  • 《创造》季刊的正本清源

    2017-10-17

    【内容提要】: 《创造》季刊是研究20世纪20年代前期新文学的重要历史档案,但学界对这一刊物的许多基本问题大都没有弄清楚。论文对该刊的名称、性质、创刊时间以及刊物作者情...

  • 媒体生态与中国散文的现代转型

    2017-10-17

    【内容提要】 为报刊写作,是晚清至五四时期散文最显著而重要的特点。以报刊为媒介载体的散文,其新的写作方式和传播方式,外在地影响着散文的体式、语言和风格。同时,媒体的...

  • 论鲁迅钞古碑与教育部职务之关系

    2017-10-17

    【作者简介】 陈洁,北京鲁迅博物馆文物保管部 1912年到1917年这一时期在鲁迅日记中留下了简洁的史实记载。在鲁迅自述创作历程的《呐喊?自序》中,对这些年的追忆只用了寥寥数语...

  • “自成为一种白话”①:吴稚晖与五四新文学

    2017-10-17

    【作者简介】: 文贵良,华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吴稚晖(1865—1953)于1930年代断言:“文学是胡说八道;哲学是调和现实;科学才是真情实话。”②轻视文学之情溢于言表。他甚至张狂地宣...

  • 论抗战大后方翻译文学的特征

    2017-10-17

    【内容提要】 抗战时期,中国翻译文学有了长足发展,其中大后方翻译文学成就最高,不仅承担起抗战救国的时代使命,而且在后方复杂的社会矛盾中播撒了革命理念;大后方翻译文学...

  • 论黄药眠小说《李宝三》的文学史意义

    2017-10-17

    【内容提要】 《李宝三》是黄药眠抗战后期的小说代表作之一,在现代文学史上有其不可忽略的价值。《李宝三》在题材、主旨方面继承了鲁迅在20年代所开创的“乡土文学”传统,但...

  • “第三种人”与左翼文学批评

    2017-10-17

    【作者简介】 吴述桥,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学批评显得粗糙但充满活力,出现了如鲁迅、瞿秋白、冯雪峰、周扬和胡风等一大批文学批评家,为左翼文学批评奠定...

  • 重读《复仇》

    2017-10-17

    【作者简介】田建民,河北大学文学院 鲁迅的散文诗《复仇》写于1924年12月20日,最初发表在当年12月29日的《语丝》周刊第七期上,后被收入散文诗集《野草》。全文600余字。这篇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