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陈寅恪、吴宓、朱自清、潘光旦、浦薛凤、魏建功、浦江清、萧涤非等八位西南联大教授抗战期间多有旧体诗创作,当初很少公开发表。他们之间的相互唱酬不只是因为共同...
内容提要: 革命文学和国民大革命息息相关,可是以往研究界基于单一的立场把复杂的国民大革命简单化,进而把丰富的革命文学狭窄化。从多维的革命视野出发,考察1928年国民党中...
内容提要: 处于“过渡时代”的梁启超,在演绎中国现代散文发生的多幕剧中,扮演着一个多有作为的主角。最具有散文文体史意义的是梁启超的“文界革命”。“文界革命”在他这里...
内容提要: “摩罗诗力”是鲁迅留日时期诗学思想的一大关键词,其形成固然得益于西方浪漫派文学思潮的推助,但其“底子”却是中国近世的心学思想传统。“摩罗诗力”的形成,是...
作者简介: 季红真,沈阳师范大学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 1985年4月,韩少功在《作家》发表了《文学的根》,是为“寻根文学”的历史刻度。同年,李杭育的《理一理我们的“根”》,...
作者简介: 解志熙,清华大学中文系 寂寥仅仅说《玉君》——杨振声为何长期声名不振? 新时期以来,杨振声并未像许多老资格的现代作家一样重振声名,而仍寂寞无闻。虽然有些文学...
内容提要: 前期创造社三位代表作家——郭沫若、郁达夫和田汉接受了谷崎润一郎的唯美主义文艺思想,使其在文学创作中将身体、女性与死亡巧妙地结合在官能书写之中,文学创作上...
内容提要: 《无题·洞庭木落楚天高》是鲁迅旧诗名篇,数十年来有关其诗意的解说,堪称层出不穷。究其根由,则多因阐释者误解诗中“眉黛”一词的喻义而起。种种捕风捉影式的解...
内容提要: 上海沦陷后,路易士填补了戴望舒等现代派诗人离去后的文学真空,成为诗坛第一人。他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一是由于他与《中华副刊》的双赢合作,二是因其进入了个人...
内容提要: 在老舍的短篇小说创作中,对于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与人物行为,作者的认识和评价所形成的立场态度是不一样的,而这种思想认识状况的差异导致了作者选择不同的叙事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