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新古典主义是产生于现代性背景,并对现代性做出反应的古典主义。在中国,它以晚清以来一系列主张在持守传统中变通的文化观念为基础。其诗学观念最早在学衡派处得到...
内容提要: 抗战时期文学与社会互动频繁,文学以多种形式介入社会生活,众多非文学期刊都设置有文学栏目,时常刊发文学作品。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成了不为人知的佚作。本文以...
内容提要: 叶赛宁、梭波里等俄罗斯诗人死于自杀这一非常态现象,促使信仰转换中的鲁迅对革命文学家的命运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刻意突出和强调革命文学家“死”的前景与结局...
内容提要: 20世纪30年代的现代派诗人堪称是一代边缘人。他们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乡土,在都市中感受着传统和现代双重文明的挤压,成为乡土和都市夹缝中的边缘人,也由此获得了观...
内容提要: 抗战时期,大量的人员、机关、学校、厂矿、物资等向内地迁移。包括茅盾、巴金、老舍、李广田、丰子恺、穆旦等作家在内的众多知识分子亲身经历了内迁,留下了不少内...
内容提要: 茅盾的文学生涯是从翻译开始,在1927年开始文学创作以前,茅盾翻译了大量的外国作品,值得译界深入研究。以“文化转向”为视角,从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三要素来...
内容提要: 《野草》问世以来,一直是现代文学研究领域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界的重要研究课题,并不断地由此引发出学术研究的前沿或热点问题。这里对国内外《野草》研究的发展脉络...
内容提要: 青年鲁迅在仙台受日俄战争幻灯片的影响决定弃医从文,这意味着其文学意识与美术意识的双重自觉,并且意味着促成这种自觉的媒介是明治日本的“战争美术”。鲁迅从仙...
内容提要: 丁玲的文学批评活动贯穿几乎整个20世纪,经历由认同批评到政治化批评,再到自由民主批评等发展阶段。由于丁玲身上永难磨灭的“五四”精神印记,她的文学批评即便在...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京派文学与中国现代都市文化空间关系研究》(项目号:13BZW110)的阶段性成果] 1934年10月,一份并不太起眼的文学刊物在当时的北平诞生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