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对于“民国”的意识,是与关于辫子的记忆纠缠在一起的。因为在日本留学期间即剪去了辫子,回国后饱受无辫之灾,而进入民国后,可以昂起没有辫子的头颅,在大街上坦然地行...
·《孔乙己》的主人公是谁?很多人不假思索就说当然是孔乙己,中学语文也是这样讲的。其实不然。 ·前一段社会上流传说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大大减少了,其实不是事实。 ·读鲁...
鲁迅是说不完的话题。在大学里,一届一届的学生都会讨论到鲁迅。不久前,有山东大学文学院部分学生约我谈鲁迅。他们事前上过有关的课,也看过当下某些评说鲁迅的论作,讨论之...
“五四”作为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它的内涵是多层面的、丰富的,因此对“五四”的评价和“消费”,也多种多样,非常复杂。一提到“五四”,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民主”,历来很多人就...
“今索诸中国,为精神界之战士者安在?”——这是鲁迅在论文《摩罗诗力说》结尾说的一句话。鲁迅于1907年写下这篇鼓吹浪漫主义反抗之声的檄文,时年26岁,还是个热血青年。怀抱...
钱锺书的《围城》是意蕴丰厚的长篇小说。其所表现的生活内涵,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思索及其独特构筑的“艺术世界”,并不是读者所能一目了然的,需要反复琢磨,深入体味。近十...
摘要:《美丽的南方》作为陆地的代表作,有一个不断修改和版本流变的过程。从人物表、提纲到手稿本到初刊本再到初版本,《美丽的南方》经历三次大的修改,涉及小说的故事、情...
摘要:作者通过回顾自己30年来的治学实践,对“精神生态”“生态学三分法”的来由、内涵、意义、价值及今后的研究去向进行了详细论述。文章指出:地球生物圈内,除了“自然生...
主持人语:“地方路径”的倡导并不是为了彰显某一个区域文学,而是为中国整体的文学“地方品格”发掘更大的价值。本期推出的三篇论文就是这样。它们讨论的对象跨越中国南北,...
摘要:汪曾祺1940年代的小说创作与其昆明体验息息相关。昆明的旧城市风度生成了汪曾祺小说“慢节奏、淡情节、重氛围”的叙事风貌;对昆明草木的反复书写使其小说语言富于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