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社会学家法布瓦特提出集体记忆理论,他认为集体记忆的保存和传播对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关联意义。中国戏剧戏曲作为人类的集体记忆载体有着非常重要的文化符号作用。为什...
秦香莲和陈世美的婚姻悲剧是中国传统社会流传最为广泛的故事之一,迟至20世纪80年代,“陈世美”还被人们普遍用作负心男子的代名词。各类负心戏大量出现在戏曲舞台上且深受欢迎...
一 自从1918年元月,《新青年》杂志第4卷第1期发表胡适等人9首白话诗开始,就宣布了新诗的诞生;从此,传统诗词作为文学革命的对立面被打入冷宫,成为文学的弃儿。在此后的20年间...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抗战文学研究局限于根据地文学、国统区文学与上海“孤岛”文学,近年来,沦陷区文学也被纳入学术视野。区域的划分自然有其历史根据与研究上的便宜之处,地...
抗日战争爆发后,话剧是反映最快的一种文学形式。艺术家们以话剧为武器,宣传抗战,动员民众,保卫国土。“卢沟桥事变”发生后,舞台上很快就有两台大戏演出,一是1937年8月7日...
8月4日,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文艺评论》编辑部、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和审美文化与龙江文学研究中心联合在哈尔滨召开了“抗日战争题材文学研究学术研讨会”。出席会议的学...
一 “抗战文学”作为一个科学术语,有两方面的含义,一个是内容方面的,一个是时间方面的。从内容说,抗战文学的对立面,是“汉奸文学”,凡一切具有民族意识,直接、间接地反...
一代大战略家、战神粟裕大将(1907—1984)逝世后,研究粟裕的学者、著作以百计,论文以千计。2007年粟裕诞辰百年,“中央军委纪念粟裕大将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举行(2007年...
香港现代文学研究者卢玮銮写过一篇《学士台风光》[1],追慕抗战初期被称为“香港拉丁区”的学士台,她写道 “聚居在那里的,都是中国著名的文化人,包括了画家、诗人、作家、记...
小说《平原枪声》算是比较充分表现抗日的作品,其中有一个场景描写一个游击队长马英看到日本兵在强奸中国姑娘,他从地窖里跳出来,与日本兵扭打在一起。小说是这样描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