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第一批攻击鲁迅的年轻革命作家 20年代和30年代之交中国文学批评界出现的变化,当然还没有后来1942年那么大,但已足以影响现代文学史甚至中国历史的发展。简单来说,20年代有不...
沈从文(1902—1988)是文学研究会成员,但有两个创造社作家,对他一生命运产生过很大影响。 一个是郁达夫。沈从文“北漂”时期,郁达夫曾去看望这位素不相识的年轻投稿者,赠送...
茅盾(1896—1981)的第一个短篇《创造》,1928年4月发表于《东方杂志》,1929年7月收入小说集《野蔷薇》,由上海大江书铺出版。大江书铺1928年由陈望道等人创办,店址在上海虹口景云...
一 没有晚清,何来“五四”? 如果我们将“五四”新文学的特点,暂且简单概括成——一、白话文创作;二、相信科学民主,批判礼教吃人;三、忧国忧民,启蒙救亡;四、接受进化...
一 现代中国文学的青春期 “五四”新文学在20年代刚刚起步,今天回头看,那是一个难得的青葱浪漫岁月,是百年中国文学中最自由的青春期,有相对宽松的政治文化气氛,有很多文学...
1925年,鲁迅(1881—1936)在北京教书同时任职教育部,一边支持女师大学运并与学生许广平恋爱,一边创作了他唯一一篇爱情小说《伤逝》,而且以悲剧结局。 《伤逝》代表了“五四”...
文学研究会直接关心社会问题,用写实方法同情被侮辱与被损害者。创造社则推崇自我表现,追求浪漫主义抒情。夏志清说:“文学研究会是一个对文学抱着严肃态度,而深具学术气氛...
一 介乎文学创作与个人纪事之间的《日记九种》 [1] 1927年1月14日,郁达夫(1896—1945)日记记载:“午前洗了身,换了小褂裤,试穿我女人自北京寄来的寒衣。可惜天气太暖,穿着皮袍...
1903年是20世纪中国小说史上第一个重要的年份:晚清四大名著,全部在这一年开始发表。刘鹗(1857—1909)《老残游记》最早连载于上海商务印书馆编印的《绣像小说》半月刊(从1903年...
梁启超的小说理论和晚清谴责小说,在感时忧国、批判现实和白话语言三个方面,都对“五四”以后的新文学有直接的影响,但这种影响至少在时间上不是无缝衔接。在20世纪初小说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