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不是《文学报》的发起人、编委,更不是《文学报》的编辑或一般工作人员,把她同《文学报》联系在一起,是否有点牵强附会、硬作文章之嫌?不,两者在精神上有许多相通之处...
原载:《当代》1995/01 一 到五十岁了才捅破了一层纸,文学仅仅只是一种个人兴趣。 为什么读了头一本小说就无法抑制,就产生了一种想把中学图书馆的小说都挨个读一遍的强烈欲望,...
【内容提要】丁玲早期参加过无政府主义者们组织的活动,也与一些无政府主义者有过密切接触,因而受到了无政府主义思想的深刻影响。其早期作品对超拔于世俗生活之上的性爱乌托...
亲历过文艺界风风雨雨的黎辛老前辈,耄耋之年笔耕不辍,为解读文坛岁月留痕提供了不少回忆史料。但由于资料所限,个别回忆中的结论也难免有率意之处。《纵横》1999年第8 期登载...
一 处于“十七年文学”中的“1960年代”部分,尽管并没有被概念化,不过人们已经逐渐注意到这段时期的特殊性与重要性。比如唐小兵在解读话剧《千万不要忘记》时,就认为这部在...
一、应该说清楚的一件事 1999年深秋的一个周末,我和两位我所尊敬的教授一起在科技会堂喝茶聊天。他们都是研究丁玲的专家,话题自然谈到丁玲。他们问我:丁玲晚年你一直在她身...
“五四”文化精神在光复后台湾的延续、传承是一种颇为复杂的现象,这涉及到战后台湾政治空间的转变、大陆赴台知识分子后半生的道路选择等问题。 在1945年后赴台知识分子中,台...
【内容提要】在丁玲的人格意识中,既有敏感、细腻的女性特质,同时也有雄强的男性特质,这一人格双重性的存在和发展,对其文本创作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丁玲人格与文本关...
从1927年冬到1928年春、夏,随着《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暑假中》、《阿毛姑娘》等作品在《小说月报》上以首篇位置推出,人们看到了一位泼辣勇猛、一扫温柔羞怯之风的...
内容提要:中国文化很早就把语言看作是生命本质的外在表达,在中和审美意识规约下儒家在对语言与生命关系思考中奠定了其节制、刚健的基本语言审美要求。儒家讲究人生修养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