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的反故事化倾向,早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1952年,无声音乐《4分33秒》在纽约一座半露天音乐厅初演,这部被称作“四分半钟的寂静”的乐曲,堪称先锋音乐的颠峰之作,开启...
方长安的《中国新诗(1917—1949)接受史研究》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2016)入选作品,它对“五四”以降大半个世纪里中国现代新诗(1917—1949)的接受历史进行细致梳理...
“文学创作要由人的个别通往一般,由人的情感与心灵达到对社会生活的认识。要把个人经验、情感、想象转化为中国经验、情感和精神,而不一定非得反映外在的、热闹的生产过程。...
改编权是一项重要的著作财产权。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第10条规定,改编权是指“改变作品,创作出具有独创性的新作品的权利”。改编是较为典型的作品演绎方式之一,改编权旨在...
悲剧精神的实质就是生命之韧性与抗争之不屈——在困境或灾难中坚守信仰,不放弃对未来的美好追求,为了实现理想而勇往直前的大无畏气魄。 悲剧的魅力不在于苦难而在超越,没有...
为推动我国外国文论与比较诗学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的繁荣发展,8月1—3日,由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外国文论与比较诗学研究分会、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论专业委员会、大连外国语大学联合...
笔者钩沉过吴组缃给曹辛之、陈中凡的书简,如今又在一周汝昌、冯其庸、吴组缃、钱学森等书信专场,读到吴组缃给彭昆仑的一封信,不见于方锡德编的《吴组缃生平年表》《吴组缃...
梳理新世纪以来鲁迅杂文研究的基本状况,笔者发现,学界已通过严肃的学术劳作,真正逼近了对鲁迅杂文重要性的认识。在深刻的文学、历史和政治眼光的烛照之下,学界认识到,须在反抗...
如果说莎士比亚戏剧是西方文学的一座高峰,《哈姆雷特》就是这个高峰上最耀眼的明珠。其主题之丰富深刻,语言之绚丽精妙,人物之鲜明生动,皆可做如是观。它创作于莎士比亚的...
格奥尔格·卢卡奇(1885—1971),匈牙利著名美学家、文艺批评家、哲学家。卢卡奇出生于布达佩斯,一方面,他的大部分作品用德语写就,另一方面,他曾生活在奥匈帝国的中欧德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