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会议的这个题目,“从‘学科性学术’到‘问题性学术’”,让我联想到这么多年我做的学科建设和研究领域,一直在学科学术与问题学术之间不断穿插,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1941年,丁玲在延安最重要的文化期刊上发表了《我在霞村的时候》,两年以后,另一个中国现代最重要的女作家,在日据上海的鸳鸯蝴蝶派杂志上发表了《沉香屑·第一炉香》。前者写...
一 好风景,血战场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
在张爱玲(1920—1995)的作品里,香港传奇与上海故事常常交织对照,互为他者。如果说香港是风景,上海就是窗台;香港是房子,上海是地基;香港是梦幻,上海是现实;香港是面子...
从20世纪70年代到现在,我已写作三十多年了。很多读者会问,这三十多年的写作生涯中,有什么转折性的变化呢?我是怎样开始写作的呢?我想我可以从我的第一篇文章说起。 一 写作...
对写作者而言,阅读不仅是工作,也是生活。上一章谈到了我的写作历程和心得,一切都是因兴趣而生,为什么我独对写作有兴趣,这兴趣从什么地方源起呢?回顾起来,就是阅读,值...
从“五四”到40年代的现代文学,一般学术界的共识,最重要最成功的文学形象是农民和知识分子。但如果从1902—1903年梁启超、李伯元开始读上世纪中国小说,一个明显的事实是,晚清...
一 大陆新村9号 1936年8月5日,我们现在知道,这一天距离鲁迅(1881—1936)生命的终点还有两个多月,但鲁迅并不知道,或者说他大概知道,但不确切。鲁迅怎么度过他的一天?当时,...
我们在阅读李劼人《死水微澜》时,注意到一个“一女多男”模式——不论是袍哥首领,有权势的教民,或者是药铺掌柜及其他士绅,不同政治势力、经济背景、社会身份的男人,都会...
一 最接近《讲话》精神的作家 据萧军日记1941年8月8日记载,李又然去见毛主席,“他(毛泽东)慨叹着缺乏一个既懂文艺又懂政治这样一个领导人”。其实当时在延安,萧军、丁玲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