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后日记体小说如春笋般破土而出,以致成了考察中国现代文学体裁发展变化不可忽视的现象。日记何以成为了小说?采用日记体写小说,小说的艺术价值如何形成?它在中国小...
新感觉派是中国第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现代性是其标志和显著特征,但在他们笔下却流露出反现代性的主题;都市是新感觉派作家的家,他们生于斯长于斯,它培养了他们的新感觉...
在中国现代派文学的“诸神”中,施蛰存无疑算是颇有影响的一位了。就他的创作思想与创作实践来看,他大抵是属于“新感觉”这一路的。在这里,我准备就施氏的创作实践中发掘出...
一 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哲学界和心理学界就引进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最早在中国用心理分析理论来解释人的心理和文学的,是周作人、章士钊、潘光旦。而最早将心理分析运用...
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创作中,施蛰存的小说创作,无疑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在对施蛰存小说创作的研究中,学界普遍关注其心理分析方法的运用,认为他在理论和创作上深...
人类所置身的世界本无“乡村”与“城市”之分,是历史的不断发展,才打破了单一而固有的农业格局,使城市出现了。城市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代表了物质的繁盛和社会的前进。随...
追溯施蛰存小说创作活动,一个无法忽视的事实是从侧重文本探索的唯美主义向侧重匡时济世的功利主义的嬗变,就具体小说文本来说,是从有浓厚的现代派色彩的心理分析小说向现实...
一 施蛰存继《上元灯》之后,以他的《将军底头》、《梅雨之夕》、《善女人行品》等小说集,“在创作上独自去走一条新的路径。”(施蛰存:《我的创作生活之历程》《创作的经验...
施蛰存(1905—2003)一直被多种文学史指认为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新感觉派作家。其实,在新感觉派作家群中,他是一个异样的人物。论与城市的关系,他没有刘呐鸥、穆时英那般如鱼得水...
一 对新感觉派的研究其实在他们的作品一发表就开始了。 水沫书店1929年推出刘呐鸥的《都市风景线》后,《新文艺》2卷1号就这样评价:“呐鸥先生是一位敏感的都市人,操着他的特...